国际政治

美国的魔幻现实:ICE抓人、市长在微信群给企业放风、美元换人民币

Tess文章 美国的魔幻现实:ICE抓人、市长在微信群给企业放风、美元换人民币 在国内看新闻说特朗普政府严打非法移民,ICE(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每天都在大肆搜捕非法移民/劳工。 直到这次来到美国出差,亲眼见到几件事才发现,新闻是真的,但现实更离谱。 这几天连续撞见了三场现实剧,魔幻程度不输小说,但每一幕的荒诞背后,都藏着清晰的利益逻辑。 第01幕:ICE来了,谁都别动。 我去拜访一位在美国开厂的华人朋友。 朋友的工厂规模不小,两三百人,员工以中国人、墨西哥人和南美裔劳工为主。 我们正站在车间聊天,忽然几辆黑车停在门口,一群穿黑制服、胸前挂着“ICE”徽章的执法人员冲了进来。 没有预警,没有审查,先抓人再说。 工人们还戴着护目镜操作机械,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命令停工、举手、站好,然后一排排被带走。 我站在一边,短暂地体验了一次“非我族类”的现场肃清。 后来才知道,ICE的策略一直是: 一锅端,然后慢慢甄别。 谁有合法工签就放谁走,没身份、证件不全的,直接遣返。 移民执法在现实层面不是纸上谈兵,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动真格的行政暴力。 第02幕:联邦抓人,地方放风。 你以为联邦执法这么强硬,地方政府一定会配合到底? 现实恰恰相反。 当天晚上和几个朋友吃饭,我感叹ICE执法的效率高,一老板笑了笑,说: “其实今天的突袭,我们早就知道了。” 我问他们怎么知道,老板说市政府有人提前在群里发了通知。 原来,市政府和当地企业主早就建立了协同机制: 一旦ICE有行动迹象,有人会在群里放风; 企业主收到通知,立刻关厂、停工、人撤走; 城市照样有执法记录,联邦有面子;地方守住了税源,企业保住了人。 当天出事,是因为通知来得晚,有几家来不及反应。 但更多工厂一早就贴上了“暂停营业”的纸条,或者干脆上锁,ICE的人来了,看门锁着,便转身离开。 他说完,拿出手机翻出一个微信群(你没看错,确实是微信群),指着其中一个账号说: “你看,这就是洛杉矶的市长,他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经常在群里提前给我们发消息。” 那一刻,我有点无语,但更深的,是一种释然。 我突然想起《大西洋月刊》的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今年3月24日才披露过一件事,他曾被拉入一个“涉密群聊”,里面很多政府高官,包括副总统万斯,群里有人提前发布了美军即将空袭也门的行动计划。 官方机密,还没见报,就已经在群里传开。 你看,美国不只有联邦制,还有“聊天群制”。 就ICE抓人这件事而言,外人看到的是一场雷霆执法,实际上是联邦政府要执法姿态,地方政府要税收,企业要赚钱,三不误。 这就是美国联邦制的真实操作逻辑,一套法律,两套系统,三种演法。大家都知道怎么玩,只是不说破而已。 都不容易,都是混口饭吃,理解万岁吧。 第03幕:人民币往外跑,美元往外兑。 ICE的黑车刚走没几天,我又撞见了另一幕魔幻现实。 一位华人老板发工资之后,一位工人递给他一叠美元。老板麻利掏出手机,在微信上给一个联系人转了两万多人民币。 收款人其实就是那位工人在中国的老婆。 在美国打工,领的是美元,换成人民币,寄回中国养家。 一场地下清算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完成了。 资金没过境,但却完成了事实上的“跨境转账”。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对敲。 只不过在这里,它不是资本套利的工具,也没有赃款,更不是洗钱,而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 更讽刺的是,过两天,这个老板自己还得再对敲一笔美元,用来支付海外货款或配置资产。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世界根本不是单向奔赴,而是双向逃离。 国内的人,不少人拼命换美元,怕人民币贬值、政策收紧; 在美国的中国人,却不在拼命用美元换人民币,供养国内的家人。 他们各自逃离的,是彼此梦想的国度;各自追逐的,是对方想逃出的现实。 写在最后: 在美国这段时间,我逐渐在思考一些东西,比如: 制度,不一定是用来执行的,有时是用来演的;政策,不一定是用来落实的,更多是用来博弈的。 而我们以为的“理所当然”,只是被信息差堆叠出来的幻象。 […]

美国的魔幻现实:ICE抓人、市长在微信群给企业放风、美元换人民币 Read More »

我在美国看到“made in China”正在慢慢退出

Tess文章 我在美国看到“made in China”正在慢慢退出 01 最近在美国出差,像往常一样,我总是习惯性地走进商场逛逛。 只不过这次我没看产品、款式,也没看价格,而是在找吊牌上那几个熟悉的字:Made in China。 在一个景点的商店里,里面挂满了各种纪念品,杯子、冰箱贴、衣服、玩具。要是倒退10年,我相信这些东西有可能90%都是中国制造,但今天我看到的情况是全球制造。 Made in Nicaragua;Made in Pakistan; Made in Bangladesh还有印度、越南、海地…… 中国制造并没有在美国市场消失,而是越来越少。 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吊牌上的品牌并不是杂牌货,也不是某些廉价快消市场里的边缘产品,它们是美国商场正儿八经的主流品牌。 看来,老美的去中国化并不是说说,而是已经在一步步去做了。 很多外贸人至今还抱有一种心理预期,中美关系会缓和,订单还会回来。 他们觉得这一切只是个阶段,只要熬一熬,说不定哪天关税取消了,美国客户又乖乖来找中国下单了。 如果你一直抱着这种想法去做美国市场,真的是可以洗洗睡了。 中国制造正在被系统性地从美国终端市场剥离,而这个过程,不是产品不好,也不是哪个美国政客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决定。 回顾这几年的关键词: 贸易战 加征关税 “近岸外包”(Nearshoring) “友岸制造”(Friendshoring) 供应链安全 强制企业披露供应来源 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政府采购 这都到了图穷匕见、獠牙毕现的时候了,两个大国在下棋,中国外贸企业只是棋盘上的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 02 虽然“Made in China”正在美国消失,但你要知道,中国制造本身没有弱化,聪明的公司已经悄悄完成了身份切换。 有些产品在中国制造,产地标在洪都拉斯,原材料、设计来自中国,但最终组装放在南美、南亚。 我拍的那些照片中的品牌GILDAN、Comfort Colors、Fruit of the Loom,他们的核心生产链依然大量依赖中国面料与设备,但在美国市场上,它们只强调一点:“我不是Made in China”。 7.5号的小课堂上,我重点讲了一下中国企业如何避开美国和欧洲关税的路子,当时还有人问中美关系未来会不会缓和。 我非常坚定地说,不会。 你要是不相信的话,那就在原地等,等不到中美关系缓和的时候,别人已经变了身份、换了壳、绕了地球一圈回来继续吃市场。 时代不会为任何人停下来。 “Made in China”正在被美国市场有步骤地地驱逐。 别等客户走了,订单没了,才回过头来问该怎么办。 你要在客户还在的时候就要早做打算。

我在美国看到“made in China”正在慢慢退出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