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魔幻现实:ICE抓人、市长在微信群给企业放风、美元换人民币
Tess文章 美国的魔幻现实:ICE抓人、市长在微信群给企业放风、美元换人民币 在国内看新闻说特朗普政府严打非法移民,ICE(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每天都在大肆搜捕非法移民/劳工。 直到这次来到美国出差,亲眼见到几件事才发现,新闻是真的,但现实更离谱。 这几天连续撞见了三场现实剧,魔幻程度不输小说,但每一幕的荒诞背后,都藏着清晰的利益逻辑。 第01幕:ICE来了,谁都别动。 我去拜访一位在美国开厂的华人朋友。 朋友的工厂规模不小,两三百人,员工以中国人、墨西哥人和南美裔劳工为主。 我们正站在车间聊天,忽然几辆黑车停在门口,一群穿黑制服、胸前挂着“ICE”徽章的执法人员冲了进来。 没有预警,没有审查,先抓人再说。 工人们还戴着护目镜操作机械,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命令停工、举手、站好,然后一排排被带走。 我站在一边,短暂地体验了一次“非我族类”的现场肃清。 后来才知道,ICE的策略一直是: 一锅端,然后慢慢甄别。 谁有合法工签就放谁走,没身份、证件不全的,直接遣返。 移民执法在现实层面不是纸上谈兵,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动真格的行政暴力。 第02幕:联邦抓人,地方放风。 你以为联邦执法这么强硬,地方政府一定会配合到底? 现实恰恰相反。 当天晚上和几个朋友吃饭,我感叹ICE执法的效率高,一老板笑了笑,说: “其实今天的突袭,我们早就知道了。” 我问他们怎么知道,老板说市政府有人提前在群里发了通知。 原来,市政府和当地企业主早就建立了协同机制: 一旦ICE有行动迹象,有人会在群里放风; 企业主收到通知,立刻关厂、停工、人撤走; 城市照样有执法记录,联邦有面子;地方守住了税源,企业保住了人。 当天出事,是因为通知来得晚,有几家来不及反应。 但更多工厂一早就贴上了“暂停营业”的纸条,或者干脆上锁,ICE的人来了,看门锁着,便转身离开。 他说完,拿出手机翻出一个微信群(你没看错,确实是微信群),指着其中一个账号说: “你看,这就是洛杉矶的市长,他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经常在群里提前给我们发消息。” 那一刻,我有点无语,但更深的,是一种释然。 我突然想起《大西洋月刊》的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今年3月24日才披露过一件事,他曾被拉入一个“涉密群聊”,里面很多政府高官,包括副总统万斯,群里有人提前发布了美军即将空袭也门的行动计划。 官方机密,还没见报,就已经在群里传开。 你看,美国不只有联邦制,还有“聊天群制”。 就ICE抓人这件事而言,外人看到的是一场雷霆执法,实际上是联邦政府要执法姿态,地方政府要税收,企业要赚钱,三不误。 这就是美国联邦制的真实操作逻辑,一套法律,两套系统,三种演法。大家都知道怎么玩,只是不说破而已。 都不容易,都是混口饭吃,理解万岁吧。 第03幕:人民币往外跑,美元往外兑。 ICE的黑车刚走没几天,我又撞见了另一幕魔幻现实。 一位华人老板发工资之后,一位工人递给他一叠美元。老板麻利掏出手机,在微信上给一个联系人转了两万多人民币。 收款人其实就是那位工人在中国的老婆。 在美国打工,领的是美元,换成人民币,寄回中国养家。 一场地下清算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完成了。 资金没过境,但却完成了事实上的“跨境转账”。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对敲。 只不过在这里,它不是资本套利的工具,也没有赃款,更不是洗钱,而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 更讽刺的是,过两天,这个老板自己还得再对敲一笔美元,用来支付海外货款或配置资产。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个世界根本不是单向奔赴,而是双向逃离。 国内的人,不少人拼命换美元,怕人民币贬值、政策收紧; 在美国的中国人,却不在拼命用美元换人民币,供养国内的家人。 他们各自逃离的,是彼此梦想的国度;各自追逐的,是对方想逃出的现实。 写在最后: 在美国这段时间,我逐渐在思考一些东西,比如: 制度,不一定是用来执行的,有时是用来演的;政策,不一定是用来落实的,更多是用来博弈的。 而我们以为的“理所当然”,只是被信息差堆叠出来的幻象。 […]
美国的魔幻现实:ICE抓人、市长在微信群给企业放风、美元换人民币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