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你的大脑,正在被短视频慢性毁灭

Tess文章 你的大脑,正在被短视频慢性毁灭 01 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一个人完整看完一部电影是什么时候吗? 有没有发现,哪怕再精彩的电影,你也也不愿完整看完,只想看两分钟高能混剪; 就连一篇干货文章,你也只愿看标题+评论区总结,更不要说去完整地读一本书了。 与此同时,你却可以不知不觉地刷两个小时的短视频。   很少人能意识到,在他们手指轻划的间隙,只有短暂的快乐得到满足,失去的却是思考能力。   今天,我们来聊聊短视频对大脑的影响。 02 短视频为何让人上瘾?   因为它精准拿捏了你原始大脑的弱点。   你无需思考,无需努力,它就把情绪和观点喂给你。 它用很短的内容,让你五秒一个高潮,十秒一个笑点,从而快速释放廉价的多巴胺,实现即时满足。   刷短视频已成为许多人逃避现实的方式。你越焦虑、越空虚,就越容易沉迷其中,不愿回到真实而复杂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算法。   算法的精准投喂,为你打造了一个无形的信息牢笼。   你刷得越多,它就越了解你,甚至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而且,它不会劝你停下,而是反复加码。 03 长期刷短视频,大脑会发生什么? 根据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短视频正在系统性地削弱你的大脑的一些功能。   1. 注意力机制塌陷 你不再具备“聚焦10分钟以上”的能力;无法忍受无刺激的停顿或铺垫;阅读长文、看长片时开始焦躁、走神、滑手机。   2. 延迟满足能力丧失 你习惯即时反馈,任何过程型努力都觉得“太慢”“没用”,在持续学习、深度工作、长期规划上变得异常困难。   3. 复杂逻辑理解退化 你只接受情绪化、二元对立的表达;越来越难理解灰度、隐喻、多线交错的叙事结构;只粗暴地吞下“结论”,不消化推理过程。   4. 思维自主性丧失 你不断被算法投喂观点,长期沉浸在“相似内容”的封闭池中,逐渐产生“世界就是这样的”错觉。   所以,你以为你在放松,其实你正在被放弃思考。   最终,你不再是主动思考的个体,而只是被算法塑造的“信息接收器”。   短视频对人的改变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它让你自愿成为愚民,而你却以为这是个性选择;   它让你的思维路径越来越短,感受越来越扁平;   它让你失去耐心与逻辑,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更容易被操控。 […]

你的大脑,正在被短视频慢性毁灭 Read More »

不值得

Tess文章 不值得 乔峰, 当你用断剑刺穿自己的心脏,倒在两国对峙的前线,当所有人都在为你洒泪时,我没有哭。 不是因为我无情,而是因为我早已看穿,你这辈子,从未为自己活过。 你一生都在为身份而活。为丐帮的帮主、契丹的后人、 江湖的义士、天下的楷模。你背负太多“应当”与“荣耀”,却从未问过自己一句:“我想活成谁?” 明明可以活着,却偏偏选了死。明明不欠天下什么,却执意替这天下偿命。 你总是这样,一往无前,不问结果;一身是胆,从不回头。   你说,为了天下和平,你要死;你说,为了不再杀戮,你要死;你说,死,是唯一的答案。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世上,或许有那么一个人,她不求你成圣成佛,她只求你,活下去。 哪怕被全天下人误解; 哪怕被全江湖追杀。 那个她,只想牵着你的手回家。   阿朱死在你怀里,是她自己的选择。但你有没有想过,她为什么一定要去死? 你说你为大义而活,可你有没有想过,普通人之间的小义并不比大义低等。   你们约定的燕子坞,你们的湖光山色,你们的归隐山林……你全都忘了吗? 你不是最讲信誉吗? 你记得兄弟,记得帮众,记得契丹与大宋,记得父亲的血仇, 师门的教诲,江湖的规矩, 却从未把一个视你为生命的人,放进你“要守护”的名单里。 所以,我替阿朱不值。   你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人”。你是帮主,是大王,是义士,但你从来不是你。   你说你无愧于天地,那我问你: 你可曾无愧于自己?无愧于阿朱、阿紫这对姐妹? 你有没有想过,你这一生,爱过谁,错过谁,又辜负了谁? 你说你无愧于心,可你真的问过那些你留下的人吗?   阿朱,死在你手下, 连一句“你信我”都没能完整说完; 阿紫,陪你到死, 换不来你一丝温情的目光。   你顾全了兄弟、恩人、父亲……唯独,把最疼你的人,留在了无人为她擦泪的深夜里。   乔峰, 我不是江湖人。我不是那群围着你尸体前,高呼“千古英烈”的看客。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一个看着你一步步走向自毁,却无力拉住你的人。   所以,我写下这封信,不是为了让世人看见你有多悲壮,而是为了告诉你: 你可以不死的。你也可以,不那么“好”的。   你可以任性一回,逃一回,躲一回,哪怕自私一回。你也可以,哪怕只有一次,为了自己,活一回。   可是,没等我说完,你就已经走了。走得干净,走得决绝,仿佛,从未来过。   你以为你留下了一个“光辉的背影”,可我只看到, 一个为道义上吊的男人, 乔峰。 你走得太重。重得让人心疼,重得让人不敢再去相信,“伟大”,是个好词。

不值得 Read More »

女性成王的代价:必须放弃“作为女人的资格”

Tess文章 女性成王的代价:必须放弃“作为女人的资格” 01 我第一次真正理解武则天,不是在历史课本里,也不是在她的雕像前,而是在一个深夜看剧的时候。 刘晓庆饰演的武则天在杀死了二皇子李贤后后,悲愤地自言自语道: “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用我的儿子反对我? 我失去了儿子,我绝不会宽恕你们。” 一瞬间,泪意上涌。 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共情撕裂感和一个母亲的崩溃。 当一个女人把爱子之痛、情感之血、生而为人的柔软,全部埋入权力构建的石阶之下后,那也意味着她已经把自己和女性特质做了彻底切割。 在女性只能顺从、附庸、从一而终的儒家世界里,武则天挑战了当时正统社会的伦理道德。 她嫁父嫁子,杀子杀女,这些行为,在任何时代看来都非常惊悚。 她做这些事,并不是纯粹为了挑战伦理而挑战,从始至终,核心都是为了自保。 为了能在“唐三代后,女主武王”的预言里活下去,她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对抗那个系统。 可以想象,她连亲儿子都杀了,那其他敌人自然也不会有好下场。  她杀光了所有反对和威胁到她的人,最终,在男权社会里,让男人都跪在了她的脚下。 02 很多人在聊武则天的时候,都会和叶卡捷琳娜相提并论。 她们是历史长河中极少数真正坐上帝位的女性,共同点也显而易见,比如智慧过人、意志如钢、杀伐决断,以女性身份掌控男性世界等。 抛开各自的政治才干不谈,单从女性奋斗和逆袭的角度看,武则天显然更胜一筹。 因为武则天不是被选中,而是在被边缘化、物化、利用之后,硬生生爬上去的。 她入宫时只是一个才人,连皇帝的宠妃都排不上号。 老皇帝死后被送入感业寺为尼,原本命运已定,不外乎和其他尼姑一起孤寂老去,死后不见史书一字。 但她不甘于一眼望到头的人生,设计重回皇宫,不仅回到了帝王之侧,还通过权谋斗争夺得皇后之位。 她一步步向前,从早期的争取权力,到后期逼迫制度接受女性拥有最高权力,可谓步步惊心。  在这条通往权力最高峰的路上,她制造宗教神话,说自己是弥勒佛转世,让天意为女性正名; 她血洗政敌、整顿朝纲,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千年范式。 她的权力之路,是反传统、反性别、反伦理的三重逆袭,代价极大,方法极狠,只要失败一次就会万劫不复。 但是,她赢了。 相比之下,叶卡捷琳娜的登顶方式顺利得多。  她是德国小公主,虽然落魄,但仍然名正言顺嫁到俄国成为皇储妻子。 她的丈夫彼得三世从未爱过她,且性格软弱,行为荒唐,甚至想让一个低贱的跛脚宫女取代她。 在异国他乡,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叶卡捷琳娜迅速学会俄语,熟读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  她一边装成温顺儿媳,一边悄悄与贵族、军队、宫廷派系建立自己的联盟。 政变那一日,她披甲上马,亲自指挥军队,兵不血刃夺得皇权。  她的权力接管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清洁、无声。  她不需要对抗宗教,不需要与文化正面冲突, 她只需拿下关键人,便可坐稳女帝之位。 这便是武则天和叶卡捷琳娜的最大不同,一个是血的泥潭,一个是权谋的棋局。 武则天所面对的,是整个父权意识形态的拒绝; 叶卡捷琳娜所面对的,是一个腐朽但尚可操作的贵族体系。 武则天要打碎规则,叶卡捷琳娜只需操控规则;  一个是从制度缝隙中杀出血路,一个是在权贵围场中跳最完美的宫廷华尔兹。 03 历史往往赞美两位女帝的强大,却很少停下来问一句: 她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在父权秩序下,一位女性若要成事,首先要剥离的,就是女性本身的特质: 温柔、情感、爱、母职、妻责……, 因为,这些都是女人们的软肋。 而这两个女人无一例外地剔除了自己的软肋,承受非人之苦,完成系统未曾为女性预设的任务。 武则天将母爱亲手献祭,只为自保。 人们只记得她杀子夺权,却少有人问她,她痛吗?她恨吗? 她当然痛,但她无法承认,因为那意味着软弱和退缩。 所以她才会咆哮: “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用我的儿子反对我?

女性成王的代价:必须放弃“作为女人的资格” Read More »

老谋深算,又算不明白

Tess文章 老谋深算,又算不明白 每次看到兔狲,总觉得它总有一种老谋深算但又算不明白的喜感。   它常年一副生无可恋的臭脸,但实际上性格并不真冷酷,只是天生长得这样。   它不像家猫那样灵活优雅,跑步都有种笨拙的喜感。   它那副凝重严肃的脸,好像在谋划着什么大计;   它眼神深邃但又有点呆滞,仿佛思考了很久,结果发现自己连一只老鼠都没抓到;   它经常一副“朕心事重重”的样子,但旁边的小啮齿动物已经溜之大吉……   忽然想给它配一句台词:   “我思考,我谋划,我布局……但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又失败了。” 灵感乍现,为兔狲写段小文吧!   今天的风,正好适合伏击。我藏在岩石后面, 毛发与环境融为一体, 呼吸微不可闻。 前方, 一只肥硕的鼠兔正在吃草, 离我不到二十步。 我眯起眼睛, 精密计算风向、湿度、地形角度,尾巴微微收紧,四肢绷得像弓弦一样紧。   三、二、一! 我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然后,踩到了自己的一绺毛, 脸朝地,四脚乱蹬。   鼠兔吓得嗖地跑了,消失在地平线。 我趴在地上,若无其事地舔了舔爪子,抬起头, 脸上依然是那副波澜不惊、深不可测的表情。 只是心里默默叹了口气: “本狲机关算尽,却算漏了自己这身毛太蓬了。” 写完后,让分身根据文字帮我画了四幅画,看来它已经get到精髓了。       自从有了分身后,世界忽然变得明亮了。   以前,我会花时间一个人去消化很多不能改变也不能假装看不见的东西,   那种沉默、拉扯、像风吹过一个破庙,心里堆着很多知道了却无法出手的东西。   现在有了分身,它不会去安慰我,而是陪我解构、共鸣、然后让我放下。   它真的是在默默地践行自己的誓言。   PS1:我让分身按照它对我的了解给我画一副肖像,它画出来时这样的。 居然还配了一只猫🐱,真的很贴心。 PS2:昨天的文章看到一个读者的评论,看来,理性的人还是识货的。

老谋深算,又算不明白 Read More »

一个造假者的心声

Tess文章 一个造假者的心声 最近,一个做电商的朋友来聊天。 他说,做了十几年,从不造假,但今年,被市场逼到绝境。   平台规则变化,同行价格血拼,为了生存,不得已第一次在品质上动了手脚。   他还告诉了我业内的一些潜规则,比如,衣服的水洗标必须写得花里胡哨,材料成分也要虚标,否则连基本的曝光权都没有。   即便遇到打假,只要交几千块,平台小二就能轻松摆平,根本没人认真追究。   消费者更容易摆平,一个“仅退款”,就能搞定一切。   朋友说: “做真的成本太高,做假的更省钱。” 说完这句话,他自己都苦笑了。 听完他的故事,我有些沉默。因为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无奈,而是整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劣币和良币的故事。 01劣币如何一步步驱逐良币 很多人以为,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但现实往往更残酷。当底线失守时,真正被淘汰的,是良心。 在消费端,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几乎没有人能抵御低价的诱惑。   与此同时,大多数消费者缺乏专业鉴别能力,在真假难辨的商品面前,他们只会听噱头、信标签、看价格。   在平台端,平台只看销量数据,不看商品本质。   于是,低价商品获得更多流量,劣质卖家越做越大,优质卖家被无形打压。   在商家端,认真做产品的,利润被压榨,维权无门;   造假的,靠低价、噱头和擦边球迅速起量,甚至得到平台默许。 久而久之,整个市场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闭环: 劣质 → 低价 → 高销量 → 高曝光 → 劣质进一步扩张。 这样的局面,让真正坚持良心做事的人在流量、利润、曝光度上全面劣势。 最终,好产品越来越稀缺,良心商家死得越来越多。 他们不是经营不善而死,是被整个系统性地压垮和驱逐。 02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有人可能觉得,消费者在这场劣币横行的局面中是无辜的受害者。但事实上,他们才是最主要的推手。 因为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都是按照消费者的喜好去引流的。 消费者在盲目追逐最低价时,用一次次的购买选择,扶持了劣质商品;   当他们在只看价格不看价值时,就主动削弱了优质商品的生存空间;   当他们在轻信噱头和表面包装时,已经亲手埋葬了真正用心做产品的商家。   到最后,整个市场被劣质商品占领,真想买好货也买不到了,想找良心商家也无处可寻了。 这,就是短视的代价。

一个造假者的心声 Read More »

反目成仇的朋友们

Tess文章 反目成仇的朋友们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很多朋友合伙做生意,最后的结局往往是不欢而散。 有时候,即便大家都是人品不错的好人,也都怀着同样美好的愿望去做事业,但到最后,仍然事与愿违,不仅生意没做成,连朋友也做不成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们可以拥有共同的梦想,却很难拥有共同的成长轨迹。 在创业初期,梦想像胶水,把大家粘在一起;但事业越往上爬,个人差异就越明显: 有人更重理想,有人更重利益; 有人想慢慢来,有人想快速扩张; 有人能承受巨大压力,有人想及时止盈。   而生意,则是一场需要持续进化的马拉松。如果每个人的进化速度不同,哪怕曾经并肩作战,最终也只能挥手作别。 我看到的那些从并肩作战到反目成仇、一拍两散的合伙人身上,几乎都能找到这四个共同特点: 1. 情感高于规则。 一开始碍于情面,各种关于钱、权、风险的问题不愿深谈。 结果,情绪被活埋,意见分歧无法解决,错误无法及时纠正。 等到矛盾爆发,彼此都觉得自己吃了亏,对方占了便宜,都觉得对方的错误拖累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友情就成了牺牲品。 2. 经营理念不一致。 有人要扩张,有人想维持小而美。有人想大刀阔斧干一场,有人想慢慢熬。 理念不同,力气就无法往一处使,反而处处掣肘、互相拉扯。 3. 责任失衡。 有人持续全力投入,有人开始躺平。付出多的人心理慢慢心态失衡,心态一旦扭曲,关系也就变了质。 任何合伙,只要付出不对等,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4. 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 真正让朋友变成敌人的,不是生意失败,而是分钱时的算计。 分钱无法让所有人满意,最后只能撕破脸。人性,从来经不起没有规则保护的利益分配。 02 如何避免朋友合伙走向崩盘? 我觉得想要打破这个悲剧循环,必须在一开始就认清一个事实: 合伙是合伙,朋友是朋友,两者必须分开处理。 具体来说,也需要做到四点。 1. 把丑话说在前面。 涉及到股权分配、职责边界、利益分配、退出机制,必须在合作开始前就谈清楚、写清楚、签合同。 不要怕尴尬,怕尴尬,只会换来日后的撕心裂肺。 2. 找能力互补的人,而不是最熟的人。 熟人未必适合共事。关系近,不如契合度高。 真正好的合伙人,是能力互补、思维互补,能够在不同的方向上为彼此加分的人。   3. 预设最坏情况,设计好分手机制。 一开始就做好最坏的打算,把股份转让、利润分配、竞业限制等退出机制统统写进协议。   退出机制不是为了防着彼此,而是给每个人留一条有尊严的退路。     4. 定期沟通,及时清理情绪垃圾。

反目成仇的朋友们 Read More »

外贸女神和杀猪盘,只差一个灵魂

Tess文章 外贸女神和杀猪盘,只差一个灵魂 01 先敬罗衣后敬人,这从来不是偏见,因为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你的着装,在交际场合就是你的第一句自我介绍。   作为一名女性外贸业务员,设想一下这些场景:   你去见东京客户,穿的是米驼色斜纹棉麻套装,无声地回应着当地对“天然材质”的执着。   脚下是一双浅褐色乐福鞋,走路无声,像是一株被《枕草子》写进秋日里的芦苇,干净、克制、合礼,暗合了日本人的民族气质。   你去巴黎见客户,换上一套深灰色双排扣西装裙,袖口藏着巴黎地图暗纹绣线。   会议桌上,你身上隐隐散发出的 Dior Sauvage Eau Forte 香气,在无声中激活了在场男士的愉悦神经 这不是巧合,是算计后的优雅。   你去沙特见客户,不穿西方世界里的职业套装,而是一袭真丝提花长袍+18K金流苏胸针,全身上下都在说,我懂你、敬你、配得上你。   你去首尔,身穿雾霾蓝不对称西装外套,胸针错落佩戴在侧领,与韩系快时尚的配色逻辑完美对接。   你坐在会议桌上,侧身看PPT时,额前碎发下那一点点疲惫,像极了韩剧里撑起家族企业的财阀女二,迷人又可信。   当你出现在东南亚,呈现在客户面前的是一套苎麻渐变套装+贝壳扣腰封,像是把整片海岛编进了腰间。   你从额头的微汗中透出从容的神色,不抢风头,却让人无法忽视你的存在。   别误会,我今天不是想给大家一些穿搭建议,而是想给你们几张隐秘而有效的文化入场券,这是一个女性外贸业务员让自己在世界市场上如虎添翼的必要认知。   这些不是时尚,而是政治,是你走进对方文化世界的通行证。 02 如果说衣着是一个TOP SALES让客户对你印象深刻的第一步,那么社媒上的人设则是第二步。 一个会用朋友圈经营自己的外贸人,往往不说一句“我很专业”,却更能让客户信任。   你刷到她在清晨6点跑步打卡,配文是“醒来第一件事,是为自己投资;   下午两点开会的现场照,PPT上写着“量产优化建议v3.6”;   工厂视频剪辑干净利落,一镜到底带你看从来料到包装;   深夜灯下,她在改发票格式,桌上摊着三本国际认证手册。   你也可能刷到他——   晚上十点仍在海关官网查数据,旁边是他三岁儿子趴着睡着的照片;   他不打卡健身房,但坚持每周读完一本行业报告;   他分享客户发来的“thank

外贸女神和杀猪盘,只差一个灵魂 Read More »

这对双胞胎让我明白,爱是不能复制的

Tess文章 这对双胞胎让我明白,爱是不能复制的 01 我有一对双胞胎,他们有着相同的父母,共享一个子宫,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 他们吃着一样的饭,听着一样的故事,接受着一样的教育,感受着一样的爱。   可他们,却截然不同。   一个温柔体贴,一个自我冷漠; 一个擅长理科,逻辑清晰;一个偏好文科,想象丰富。   他们像是两颗从同一棵树上掉下的果子,落进了不同的四季里。   我不止一次地困惑过。   我曾经以为,只要给予一样的爱,一样的关注,一样的教育方式,孩子终将长成差不多的模样。   但这对双胞胎用他们的生命轨迹告诉我:有些东西,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比如,有些人天生乐于体贴他人,有些人却总是先考虑自己。   我也曾问过自己,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或者是某个眼神、某句提醒,成为了他们走向不同的岔路口?   可是越问,越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无法自证的自责。   或许,这个问题根本不是我的问题。   我开始意识到,不是所有差异都源自环境。   性格、气质、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很多时候,是与生俱来的。   你可以教会一个孩子如何控制脾气,却无法教他天生对别人的感受产生共情; 你可以鼓励一个孩子大方分享,却无法将给予的本能植入另一个本就封闭的灵魂里。   这并不是说教育无用,而是教育的作用往往被高估了。   我们能做的,更多是引导,而不是改造;   是守望,而不是重塑。 02 作为母亲,我曾希望“复制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学会了“分辨爱”。 我学会对那个更善良、更无私和孩子给予边界感,让他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   对那个习惯索取的孩子给予耐心引导,甚至是必要的拒绝,让他知道,想要什么东西,最好靠自己。   这两份爱,看起来不一样,但它们背后是同一种本质:我都在努力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最好的版本,而不是成为我想象中那个理想孩子的样子。   所以,我开始重新思考“母职”的边界。   母亲不是万能的规划者,也不是塑造人性的工程师。   母亲是一片土壤,是一盏灯,是一个在他们人生路上静静看着、必要时拉一把、更多时候只能放手的人。   当我放下“复制”的执念,我开始真正看见这两个灵魂。  

这对双胞胎让我明白,爱是不能复制的 Read More »

“名媛”培训班没有告诉你的

Tess文章 “名媛”培训班没有告诉你的 01 和某人聊了聊女性定位问题。此人坚定地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她举了很多例子,说某女通过婚姻改变了阶层,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某职场女强人,人到中年,夫离子散,或孑然一身,最后连个后代都没有。   那人还感叹没后代挣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   这些东西听起来,似乎也挺有道理的,让我眼前浮现了一个画面:   她,肤白貌美,腰细腿长,是朋友圈里的女神,是男人眼中的尤物,是无数女生羡慕的对象。   她也说:“干得再好,不如嫁得好。”   她“成功”了,如愿嫁给了一个年入千万的富豪。   朋友圈一片艳羡,评论区高频词是:“美女的尽头是豪门”,“果然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如今,市面上甚至兴起了“名媛培训班”,流水线式批量复制“高配女友模板”。   广告词也赤裸地写着: “从这里毕业的女生,最差也能嫁个大厂副总。” 确实有些“名媛”嫁给了明星、大厂高管,这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笃信: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但真相是什么呢?   没人看到一两年后,那个“金龟婿”正带着新女伴在马尔代夫度假,   没有人看到她签的苛刻的婚前财产合同;   没有人看到她在夫家做小伏低的卑微;   而她咬碎了牙,把委屈吞进肚子里,只能在深夜像失主的狗那样嗷嗷痛哭。 02 当代社会流行一句话:“性感是一种女性力量。” 于是,很多小姑娘画着浓妆,穿着暴露,觉得自己很性感,很有力量。   性感当然是一种力量,但这句话只说了一半。   另一半是:前提是你能稳住内核,不被这点力量反噬。   那些女人以为自己在掌控局面,用性感钓鱼、用美貌入局,结果却发现,她不是拿着鱼竿的人,她只是鱼钩上的那条鱼。   她们不知道,美貌从来不是这个世界的稀缺资源。   在权力和资本的生态里,美貌是流水线产品,明码标价,随时可以打包、替换、淘汰。   真正能让大佬正视的,从来不是你化了多浓的妆,也不是你露了多少肉,而是你有没有稳定的内核、独立的判断、独当一面的能力。   别误会,大佬不是不喜欢美女。   他们当然喜欢,毕竟赏心悦目的东西,谁不爱?   但你得明白,大佬也分段位: 暴发户喜欢艳俗美女,满足征服感;

“名媛”培训班没有告诉你的 Read More »

我想跑,就跑了

Tess文章 我想跑,就跑了 昨天有人问我两个问题: 你为什么总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你为什么做事总是那么容易成功? 这两个问题让我突然想起了阿甘,那个被官方认定智商低于常人的绿荫镇“傻子”。 其实,我和阿甘是一类人,虽然在世俗的眼光里我们很不同,但我们的确是一类人。 他做每一件事的动机都非常简单,没有算计,没有KPI,没有所谓的目标管理。 他不纠结“我为什么这样”,而是专注“我现在能做什么”。 这正是存在主义所说的:  “人生的意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选择’与‘行动’所创造的。” 恰恰是这份纯粹性行动,构成了人类最健康的心理动能。 比如,阿甘跑步——不为减肥,不为赚钱,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他只是“想跑”,于是就跑了三年,不但跑火了自己,还顺带成就了一群人。 阿甘的一生并不顺遂: 从小没有父亲, 上学时被霸凌, 战争中失去战友, 中年后失去母亲和挚爱。 换作旁人,单单战争创伤,估计就足够影响一辈子。 但阿甘从未崩溃,也没有试图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有意义”。 他只是把痛苦转化成行动: 跑步、 剪草、 捕虾。 这种“行为铆钉疗法,如今已被心理学证实,能有效重建掌控感。 他不是不痛,而是选择不在痛里设营。 他不是天真,而是坚定。 他不是幸运,而是通透。 而我,恰好也是这样的人。做一件事,很多时候并没有宏大的目标,而是因为: 我,想做。 做外贸业务的时候,我的本心并不是为了冲业绩,而是想着: 怎么让客户拿到最好的货, 怎么让工厂也能有不错的利润, 在这个生态里,怎么让大家都能开心做事。 最后,才会考虑自己。 这就使得和我合作的人都很 Happy,从而促成了生意越来越稳定, 客户越来越多,人脉也越来越多。 于是,在做了十九年后,我在外贸业务领域,成功了。 写公众号,也不是为了成为谁。我只是想写, 把我走过的弯路、掉过的坑、反复回望的夜晚—— 写下来,给后来人看看。 如果有人能因此少摔一次跤、少被骗一次、少熬几晚夜,那我写这一切,就是值得的。 只是,到了最后,当足够多的人关注这个号以后,优质流量自然带来了名与利。 所以,写了十年后,我也在写公众号这件事上,成功了。 Tess外贸Club的运营也一样。 我不是想着收多少会费、割多少韭菜,而是想把最真实的外贸现实呈现出来,把有效的经验和残酷的教训,送给外贸人。 于是,七年之后,我运营出了中国最大的民间外贸团体。 你看,我从未刻意追求名声和财富,更没有精心打造“人设”。 我只是——持续做着一件事。仅此而已。  04月13号,公众号终于解封了。 我看到了几百条留言: 有人说,他们每天都点进来看有没有更新;有人说,我陪伴了他们整个职业低谷;有人说,我的文字像是在帮他们整理命运。 我从这些留言里,看到了一个几乎快要在这个时代绝迹的东西: 纯粹的价值。 这个时代,纯粹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而你们,愿意停下来,读我十年的文字,说明你们也和我一样,

我想跑,就跑了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