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朋友用生命告诉了我一个大坑,分享给你们

Tess文章 朋友用生命告诉了我一个大坑,分享给你们 今天是朋友的祭日,一大早就去墓园看了下她。 有些读者认识她,不认识她的可以看看这篇文章:做好随时死亡的准备 前几天在文章里透露了一下她身后事的结局,特别是财产的分配。 很多人看到她的老公的前妻生的孩子也跑过来分财产,感觉特别不可思议,还有人在后台骂我是瞎编故事。 但事实就是事实。 朋友和她老公都是二婚,属于半路夫妻,且都和前一任配偶生了孩子。 他俩婚前处对象的时候,那男人说娃的抚养权在他前妻那里,跟妈妈生活在一起。 事实上,他们结婚后,那个孩子的确是跟她妈妈在一起生活,只是偶尔来爸爸的新家走动一下。 如果朋友一直活着,且不和这个男人离婚,应该一切都挺正常。 问题出在朋友去世,财产进入继承程序的时候,各路妖魔鬼怪就出来了。 在法庭上,那男人出示了一份经过公证的抚养权变更协议,变更日期就是在跟朋友领结婚证的前两个月。 而朋友对这件事一无所知。 在中国,《民法典》规定: 第一顺位继承人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含婚生、非婚生、养子女、继子女)。 未成年子女只要抚养权在你配偶手里,就自动拥有继承你配偶婚后财产的权利,不论是否实际同住。 法庭只看法律证据,不看生活感受。 这意味着抚养权变更协议+公证书,就是一张通往遗产分配的门票。 哪怕口头承诺“孩子跟另一方生活”,只要文件在,继承权就在。 所以,墙裂建议大家,如果你是离异带娃,要和另外一个离异有娃的人结婚,一定要做好几件事: 1.做在婚前核实抚养权。 不要只听对方说,要求看法院判决书或民政备案证明。 如果有变更协议,一定查清楚时间点与真实情况。 2.做好婚前财产公证或立遗嘱 可以明确财产只留给亲生子女和父母。 遗嘱最好公证,防止被质疑无效。 3.高净值人群考虑设立信托。 将核心资产提前转入信托,继承权按自己意愿分配。 4.别盲目信任婚姻的好处 如果无法彻底了解对方家庭结构,不领证更安全。 在法庭上,朋友已经去世,无法开口说话。 她的二婚丈夫一口咬定他前妻生的孩子一直跟他们生活中一起,抚养权也在他那里,在法理上有继承财产的权利。 法官判案是要证据的,我们这边无法推翻那份抚养权变更协议,也没办法证明他前妻的娃没有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所以,法官采信了那男人的说法,把他前妻生的孩子也纳入了第一顺位继承人,顺利分到了一杯羹。 就这样吧,世道险恶,人心隔肚皮,表面上对你很好的人,谁知道真实想法是啥呢。

朋友用生命告诉了我一个大坑,分享给你们 Read More »

不是你需要社保,而是社保需要你

Tess文章 不是你需要社保,而是社保需要你 01 一个上海的朋友联系我,说他准备把自己的小店关了另谋出路了。 朋友一直是个很积极的人,很少见他这么消极过,我赶紧问发生了什么。 他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给我算一笔干净的账。 最低月工资:2690 元 最低缴费基数:7384 元 公司缴三险一金:约 2029 元 个人缴三险一金:约 912 元 据此: 企业总用人成本=2690 + 2029 + 912 = 5631 元 员工到手=2690 − 912 = 1778 元 进社保池子=2029 + 912 = 2941 元(比员工到手多 1163 元) 用工税楔:1778/5631 ≈ 68.4%(企业付的 1 元里,仅 0.316 元落到员工手里) 朋友说,招一个最低工资的店员,自己一个月要掏五千多,员工只能拿到一千多,剩下全进了别人的腰包。 最后,他叹了口气说, 不是生意做不下去了,而是被逼得生意做不下去了。 我是开店的,又不是开慈善机构的,养活别人之前还是先养活自己吧。   02 我看了一些论调,说统一交社保是为了打工人好,是为了彻底执行劳动法。 说到劳动法,确实是个好法,处处透着对劳动者的保护,闭着眼就能列举出它的好处: 双休:每周至少休息两天 八小时工作制:每天不超过八小时 加班费:工作日 150%,休息日 200%,节假日 300%

不是你需要社保,而是社保需要你 Read More »

我家的这俩英语烂尾娃

Tess文章 我家的这俩英语烂尾娃 01 前段时间带娃去美国旅行,本想着让他们见见世面,练练口语,没想到却让这俩国内的“英语尖子”一落地就原形毕露了。 有一天在加州的一家餐馆让他们去点餐,店员很正常地问了句:“Hi there! What can I get for you today?” 他俩瞪着愚蠢而清澈的眼睛,一脸懵逼,大脑瞬间宕机。 要知道,他们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这也学了好几年了,而且英语成绩在班里一直很靠前的优等生,但就这么一句再普通不过的问句,他们竟然听不懂,也不会回答,被native speaker一句话就打回了原型。 我当时没说什么,但心里“咯噔”了一下,学这么久的英语有啥用啊。 回到车上,我问他们怎么回事,怎么连这么简单的对话都听不懂。 他们倒是振振有词,说这些人说的话和他们平时听力练习的不一样,语速太快了,而且发音也不清楚。 我听了心里有点捉急。 说实在话,我娃不是那种混日子的学生,平时刷听力题做得很认真,考试也没拉过分。 现在看来,他听得懂的不是英语,而是听力题用的英语,一旦到了实际应用场景,马上挂。 说白了,他们根本没学会怎么用这门语言去沟通。 而任何一种语言,若失去了沟通交流的功能,那也没啥好学了。 后来,我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多接触一些真实场景,比如去酒店前台办理入住、去超市买东西、去前台换零钱,甚至点个餐,都让他们自己去说。 起初他们紧张得不得了,但慢慢地,居然有点习惯了。 我以为他俩进步了,没想到他们没啥进步,而是得意地告诉我,说他们总结出一个“小窍门”。 我问啥窍门,妞妞说,其实根本不用练什么完整口语,把关键词说清楚,对方就懂你要干嘛了。 臭臭表示认同。 我还没来得发表意见,臭他又接着说了一句: “就像考试听力也是这样,听不懂全部没关系,只要抓住关键词就能选对答案。” 听到这句话,我真的是内心草泥马奔腾啊。 应试教育对他们的深度改造如此成功,居然让他们在真实世界里都在下意识地“做选择题”。 他们已经习惯把语言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考试能得高分,点餐能下单,就算成功,至于表达、沟通、共情……那是锦上添花,不考试就不重要。 所以,在他们眼里,说英语更像一种技巧,连工具都算不上。 最糟糕的事,即便我指出来问题,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这样。 回想过去的几年,天天学,周周有作业,节假日还有补习班,最后换来的是,到了美国后,点一杯饮料都要我在旁边当翻译。 02 我们的英语课堂到底是在学什么? 我们是不是集体掉进了一个巨大的幻觉里? 其实也不能怪孩子,更不能只怪老师,是整个教育体系设计成了这个样子: 高考英语150分,听力占30分,口语不计分。也就是说,120分是靠不开口的那部分拿下来的。 孩子或许知道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但现实告诉他说得再好也不给分。既然如此,他自然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开口上。 老师也清楚这个问题,但他们同样被分数压着走。万一认真教口语耽误了刷题效率,家长第一个来找学校算账。 没办法,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高考就是那一条路,不按规则来,就只能被淘汰。 于是,他们一边用本能逃离真实语言训练,一边又不得不继续苦学这门被阉割了沟通能力的语言。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我没办法替孩子改变这个游戏的规则,但我会告诉他: 你必须参与这场游戏,但你不能完全被游戏规则绑架,英语的终点不是考场,是世界。学英语的目的也不在于你是否能得考出高分,是你能不能用它理解别人,说出自己。 如果你也有孩子,也正处在学英语的阶段,也许你该问问自己:你希望他能考高分,还是希望他能在人群中开口自如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如果我们是为了在答题卡上圈出正确答案,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一种语言最基本的听说功能,那真的是很悲哀的事。 这不是我的孩的困境,而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共同面对的教育陷阱。 有幸在这个夏天,带他去了一趟美国,让他们知道了学语言是为了什么。 希望他们未来回头看,会明白那年夏天不是失败的起点,而是一个更真实、更辽阔世界的大门被轻轻推开。 其实,对不出国的人来说,不懂英语也不要紧,我们的AI鼠标也能帮你解决问题哈! 今天就酱紫啦。

我家的这俩英语烂尾娃 Read More »

宗馥莉败诉,17.99亿美元被冻结:原配和嫡子女到底输在哪?

Tess文章 宗馥莉败诉,17.99亿美元被冻结:原配和嫡子女到底输在哪? 01 8月1号的新闻,宗馥莉香港首战败诉,香港高等法院判决批准了三位原告申请的临时禁令: 要求被告宗馥莉和“建浩创投有限公司”在杭州中级人民法院及浙江高级人民法院相关诉讼有处理结果前,不得提取或抵押“建浩创投有限公司”在香港汇丰银行账户的资产,并冻结了17.99亿美元的资产。 提起诉讼的是谁? 是宗庆后死后突然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三个非婚生子女。 根据法院文件,他们提交了一封没有日期的手写信,说是宗庆后2024年1月亲笔所写,指示要为这三人每人设立一个7亿美元的香港信托,并由宗馥莉负责过渡阶段的安排。 看到这个判决结果,我第一个反应是,法律和制度的冷酷是从来不考虑人情和人心的。 这让我想起一个已经过世的朋友,她没有宗馥莉没那么有名,但所经历的一切比娃哈哈的长公主残酷多了。 02  朋友是外贸圈里的女强人,比我年长三岁,典型的顶梁柱型人格。事业全靠自己打拼,家里的经济来源几乎全靠她撑着。 三年前,她在出差途中猝然离世,没有留下遗嘱,也没有做任何交代。 彼时,她和前夫生的女儿、现任丈夫、以及和现任丈夫所生的儿子生活在一起。 获知朋友去世的消息,她的丈夫老Z第一时间带着和前妻生的22岁儿子赶到现场。 不是处理后事,而是直接接管遗产。 他们从朋友的遗体上脱下金戒指、金手镯,金镶玉项链,然后控制了朋友的手机、电脑、银行卡,把账户和资产信息迅速掌握在他手中。 但,这只是开始。 葬礼一结束,老Z马上换了家里的门锁。 朋友的亲生女儿被扫地出门,朋友的八旬老母亲也被拒之门外,且不让他们和朋友生的小儿子见面。 更绝的是,那个法盲老Z还试图霸占所有财产,坚称自己是唯一合法继承人,拒不协商分配。 我实在看不下去,就帮朋友的母亲和女儿联系了律师,准备打遗产官司。 官司打到一半,老Z提交了一份证据,要求他前妻生的两个孩子也要继承遗产。 此时大家才发现,在和朋友登记结婚的前两个月,老Z悄悄把前妻生的孩子的监护权,从前妻名下转移到了自己名下。 而这件事,朋友丝毫不知道,她身边的所有人都不知道。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样一项监护权变更,居然可以悄无声息地完成,且在分遗产的时候立即生效。 这两个从未与朋友共同生活过、甚至从未叫过她一声“妈”的“继子女”,就这样堂而皇之登上了她遗产的法定继承席位。 最终法院判决如下: 老Z作为配偶,先分得50%的财产,剩下的50%,由六人平分: 老祝本人(再次分配) 朋友的母亲 朋友与前夫生的女儿 朋友与老祝生的儿子 老祝与前妻生的两个孩子 也就是说,她的亲生女儿只能分得50%财产的1/6,她年迈的母亲也只能分得1/6,她和老祝的儿子也是1/6。 那两个她从未养过、甚至没住过几天的“继子女”,各拿1/6。 表面上,这似乎是一场“合法平均继承”,但我们仔细算过一笔账,才发现老Z多么精明,而且他是懂法的,只是当法律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就装作不懂。 获利渠道 法律身份 分得份额 是否由老祝实际掌控 配偶份额 法定丈夫 50% 完全拥有 自己作为继承人 第一顺位 8.33% 完全拥有 和我朋友生的儿子 监护人 8.33% 实际代管 与前妻生的未成年孩子 监护人

宗馥莉败诉,17.99亿美元被冻结:原配和嫡子女到底输在哪? Read More »

看一个员工如何一步步掏空老板

Tess文章 看一个员工如何一步步掏空老板 01 我们小区附近有家足疗店。 这家店原本是一对来自陕西的夫妻开的。他们的技术不错,价格也公道,很多附近小区的居民下班后喜欢去放松一下。 为了方便消费,老顾客都办了会员卡,有些一充值就是几千块,我也是老客户之一。 后来夫妻俩因为家里有事,决定把店转出去。 接手的人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暂且叫他小A。 夫妻俩是厚道人,想着要善始善终,给接手的人出谋划策,不要改店名和装修,这样方便延续老顾客的信任。 小A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之所以敢足疗,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想着去创业了。 自然的,他没什么工作经验,更没社会经验。 靠着家里的,小A资助盘下了这家店,然后在人才市场上招了个老乡员工。 我见过小A那个老乡员工,是一个身高1米55左右,浑身滚圆,体重130-140,有点手艺的中年妇女。 我们暂且叫她大B。 因为是老乡,又比自己年长,小A对大B特别信任。 行业里技师通常是按提成算工资的,但小A不知道是不懂规矩还是对大B另眼相看,居然给了她五千块底薪还有提成。 没过多久,大B把她儿子也拉来一起上班,发四千底薪。 去年八月份,小A回老家处理事情,一个月没在店里。等他回来一查,这个月店里总收入只有两百块。 他觉得不可思议,店里最便宜的项目一小时也得88,两个人一个月做200块的收入,有点不可思议。 小A问大B怎么回事。 大B说,来消费的都是老会员,在会员卡里扣款。 顺便说一下,这家店的会员管理全靠一个小本子,顾客来一次就画一笔。 没有系统、没有后台,连流水都没得查。 这种原始做法是第一任老板留下的,小A接手之后也没有去优化。 而大B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才敢睁眼说瞎话。 面对对方有恃无恐的忽悠,此时的小A也顾不得老乡情了,提出说要调监控看看。 大B淡定地回了一句:“监控坏了,前几天一个客人不小心撞的。” 撞坏的时间,正是小A离开的当天。 02 你现在应该明白怎么回事了。 小A不在的那段时间,大B把收款码换成了自己的。 顾客来了,照常消费,钱却全进了她的账户。 等小A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不过,最狠的一招在后头。 大B知道小A撑不久了,趁他又一次不在的几天搞了个活动。 对外宣传“老客户感恩回馈,充值送项目”。价格定得很低,甚至吸引了不少新客户充值。 我作为老客户,也充了800块。 两周后,大B和她儿子突然辞职走人。 此时小A才在陆续去店里消费的顾客那里知道了店里搞活动充值的事。 他一下子就懵了,决定也不干了。 客户纷纷找他要说法,有人还报了警,说自己被骗了。 但因为每笔都不大,警察也不立案,说这是民事纠纷,让大家自己解决。 小A本想把店转出去,多少收点转让费止血,但房东不允许转租。 说白了,房东就是看他不是本地人,又年轻没阅历,好欺负。 把他逼走,把眼下的烂摊子全部转嫁到小A那里,然后再快速把一间装修好的店转出去,自己拿转让费。 小A接受的时候是付了上家的装修费的,转让费已经包了。 员工是他请的,钱是他亏的,他现在想少亏点退场,没想到居然连门都没有。 他受不了,愤而砸了店铺,然后连夜跑路了。 03 这事看似狗血,其实能提炼出几条规律: 做任何生意,没有老客户是活不久的。 留住老客户的办法,说到底就一句话:品质和服务。 员工和老板的利益一旦脱节,谁弱谁挨刀,最后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人情和生意分不清,迟早吃亏。 大学生创业听起来光鲜,但没社会经验的人,一旦入场,很容易就成了别人的练刀石。

看一个员工如何一步步掏空老板 Read More »

饿着肚子谈理想的人,不是勇敢,是傻X

Tess文章 饿着肚子谈理想的人,不是勇敢,是傻X 01 这段时间从加州走到德州,从500强企业到初创公司,从金融中心的水泥森林到普通人家的后院,从希尔顿的套房到路边普通的汽车旅馆。 这一路走走停停,我看到了不同的节奏、表象背后的本质、以及所谓“理想生活”的真相。 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除非你是为了理想去提着脑袋闹革命,反正,命都不要了,其他的也就无所谓了。 否则,一个人在经济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就去不顾一切地追求理想,那不是清醒,是自毁。 年轻人最容易被一些天才的事迹误导。什么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退学创业”云云。 每次听到这样的论调,我都觉得荒唐。 这些人之所以退学,是因为他们是极少数的天才,能看清别人看不清的东西,有用别人没有的能力,或者有家庭兜底。 你退学,是因为你以为他们的成功是“放弃”,而不是“选择”。 你就一个普通人,却去参照天才的剧本演绎自己的人生,我只能说,结局有可能是满盘皆输。 更荒谬的是,有些人连基本生存都还困难,就开始“裸辞追梦”。 或者是看到一些神经病报道,就诊以为觉得摆地摊或者捡破烂能实现财富自由,真的是醉了。 这趟旅程,我看到很多美国人节奏很慢,生活状态很“chill”。 为什么美国人活得轻松? 我觉得不是他们会生活,而是他们有松弛的资本,更不是什么民族文化和属性使然,就是他们有钱,是经济条件给的底气。 他们有很多东西,比如: 医疗有保障; 失业有补贴; 买房不用掏出三代人的积蓄; 学校没那么“千军万马独木桥”; 社会容错率高,失败不至于一夜归零; 所以,他们可以谈理想和自由,可以去慢慢地生活,而不是一睁眼就为了一日三餐和月底的房贷车贷而疲于奔命。 02 接下来说经济底气让发达国家又当又立的一点。 我去过很多欧美发达国家,有个细节我一直记着。 他们洗衣服不是把衣服晒干,而是用烘干机烘干; 一年四季制冰机到处是,特别是日本,冰饮热饮自动售卖全年不断电; 冬天没人还开着暖气,哪怕只是为了房间“不要太冷”。 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能源。 而他们,却把节能环保的要求强加到发展中国家头上。 于是,发展中国家被要求限产、减排、淘汰煤电,被扣上“污染源”的帽子。 可问题是,能源的大头,真的是我们在用吗? 讲环保之前,先关掉你家的烘干机,别再冬天喝冰水。 他们消耗着世界能源的大头,却一边高举环保大旗,一边指责发展中国家“不负责任”。 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但是呢,虽然你明明知道这很不合理,但没办法,他们提出来了,你就得听,要不然就会被他们穿小鞋,甚至制裁。 他们之所以这么又当又立,不也是他们有钱吗? 03 我不反对理想,我是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一路走到今天的。 人应该有理想,有信仰,但追求理想的前提是务实,知道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 你若还没能力自给自足,没有稳定收入,还在为房租焦虑、为饭钱烦恼,那你现在最重要的理想,就两个字:活着。 等你活下来了,再去谈活得像谁。 所以,别再被那些卖梦想和自由自媒体误导了。 理想固然重要,但只有当你拥有生存权之后,它才不会反噬你。 你必须先把现实这个地基夯实,再考虑搭建理想的阁楼。 否则,风一来,全塌。 在这个到处贩卖梦想、鼓吹自由的年代,愿你分得清理想的高度,认得清现实的地板。 更愿你明白: 你配不上的理想,不是自由,而是诅咒。 再举个小例子,8.3号的第一位分享嘉宾H先生,他敢人到中年去一个新赛道创业,就是因为他打工多年,已经在一家公司是高管和销冠,2016年就在深圳买了房和车,经济没啥问题了。 今天就酱紫吧。

饿着肚子谈理想的人,不是勇敢,是傻X Read More »

在美国犯中国的法

Tess文章 在美国犯中国的法 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国家。 我却在一张小票、一次饭局、一道主菜里,看见了两个文明的对撞。 一边是税率、制度、文化的分裂,一边是我跟着当地人在德州犯了中国的法…… 01 两张购物小票 最近在美国到处走,从加州到德州,见了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风景。不过,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同一家连锁超市在不同地方的税率。 如果你向美国出口类似的产品,小票是可以给你一些启发的。 两张 Trader Joe’s 的购物小票。 德州(左) 税前商品总价:$39.49 – $0.99(购物袋) = $38.50 销售税:$0.99 税率:约 8.25%(实际上是精确写明的:8.25%) 加州(右) 税前商品总价(不含押金):$42.48 – $0.85(Bottle Deposit) = $41.63 销售税:$6.18 税率:约 8.625% 在加州,一瓶饮料的税是0.71美元,在德州,只要0.08。 同一个国家,同一家超市,差不多的商品,但因为所在地的不同,实际上所需支付的税金大不相同,0.99到6.18,差的不是一点点。 这两张小票对国内的供应商来说,是有一定启发的。至少我看到后就想到了一些东西,比如: 如果你的商品在某些州属于免税/低税品类(如食品、非碳酸饮料、保健品),那你在这些州的价格优势就非常大; 若你的产品在加州需缴CRV(回收押金),你就可以用德州不收这笔费的话术,打价格牌谈客户开发。 加州很多消费品既要收销售税,又要满足Proposition 65标签法案,还可能触发环保监管(如塑料包装); 德州则在很多品类上不设额外门槛,尤其对电子烟、保健品、工具类产品、户外用品等比较友好; 所以出口同一种产品,进加州要提早做合规、算成本,而进德州可能先打价格战,加快节奏铺货。 看来,美国的联邦制并不是简单地将各州联合起来,而是将各州的法律、税收、文化、价值观打包到同一个罐子里,这个罐子就是USA。 02 饭桌上的误解 在德州跟客户开完会后,一位非常熟悉的客户(也是朋友)提议一起吃饭。 我欣然应允。 当时看到他身边的同事,便顺口客气地问了一句: “要不要一起吃?” 对方说好,于是我们三人一同前往餐馆。 吃完饭后,服务员问是一起买单还是分开买,我下意识说:“各买各的吧。” 我当时的本意是不想让朋友破费,因为如果我们两个人吃,肯定是朋友付钱,现在加了一个人,大家各付各的是最好不过了。 再说了,我所了解的美国文化,朋友一起吃饭各自付款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饭后朋友私下提醒我: “你是卖家,我们是买家。你邀请了我们公司的人的出来吃饭,在美国语境里,默认你应该买单。下次记得哈。” 听完这句话,我有点小尴尬,问要不要找他那位同事表达一下歉意。 朋友摆摆手说完全没必要,过去的事让他过去就行了。 朋友说,在美国文化中,谁提出邀约,谁就是请客的人;谁是有求于人者,谁就承担饭局费用。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我那句“要不要一起去吃饭”,在对方耳中已等于“我请你吃饭”,而我说“各买各的”,则变成了“不懂规矩”。 这一刻,我真切体会到文化错位带来的误会型失礼。

在美国犯中国的法 Read More »

我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刀枪不入的

Tess文章 我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刀枪不入的 01 经常有人给我留言,说佩服我头脑清醒和内心强大。 特别是前些年起诉王又朋名誉侵权的终审判决书出来的时候,有不少人发信息给我,诉说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难题,想让我提供解决方案。   印象最深刻的一条信息是某匿名读者发的。   她说自己曾经因为家庭矛盾自杀过,后来被抢救了回来,命大,没死。   自杀的直接原因是老公出轨,根本原因则是生完孩子后,老公和婆婆都不体谅她带孩子的辛苦,还指责她没能力带好孩子。   长期的积怨和郁闷无法疏导,让她深陷抑郁症的折磨,最终选择用结束生命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反抗。   最后,她问了我一个问题: 面对枕边人有预谋地背叛、抹黑、造谣,以及他人的落井下石,一般人都会崩溃。你为什么不但没受影响还活得越来越好,甚至用法律途径让造谣者认罪伏法? 人是不是要经历过大风大浪才能变得心理强大? 人的确在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会变得更强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才经历过大的风浪。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都是普普通通过着平凡小日子普通人。如果非要找出一点什么不同,只能说我学会了在大师和宗教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只是,我并没有皈依哪个宗教,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观察中,发现所有的宗教(邪教除外)都是教人向善的。   所以,在信仰问题上,我和一个美国朋友高度一致,引用他说的话就是: “I don’t believe in God, I believe in Good.” 一个有信仰、善良的人,内心都会很平静,且能默默忍受一切。   不信你看那些虔诚的教徒,还有那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用特殊材料制造的共产党员”,看他们在苦难面前超然的态度,以及在死亡面前淡然的表现,足以让人相信信仰的力量。 但是,要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和超然,除了有信仰,还得多和哲学家、心理学大师沟通。   和大师沟通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他们的著作。 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他们都是人群中活得最明白的那一类人。大师的书看多了,你自己也会向大师靠拢,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从而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不容易为外界影响。   可以肯定地说,那些没有思考、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他人带节奏的的乌合之众,基本不看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 02 我看过不少书,很多都忘记了作者,但是书中那些直抵人心的文字却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帮我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这些文字像黑暗中的一道光,也是绝境中的一颗救命稻草,总能让我从纷繁复杂的乱局中找到出口。 《杨绛传》中,有这么一段话: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特别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爱的彷徨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 这段文字让我明白,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更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如果某个问题用尽一切办法都解决不了,最终时间会帮你解决。 所以,我遇到了什么都不会慌,而是选择全力以赴去找出口。 为什么要慌呢,反正问题总是会解决的。 在《悲惨世界》里,作者写道: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 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看完悲惨世界,我忽然就对世间的假恶丑释然了。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我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刀枪不入的 Read More »

客户讨厌你,一定是你的原因;其他人讨厌你,可能和你无关

Tess文章 客户讨厌你,一定是你的原因;其他人讨厌你,可能和你无关 01 我遇到过很多让我反感的业务员。但我从不认为“讨厌”本身是情绪化的反应。 恰恰相反,客户的讨厌绝大部分时候是基于事实之上的,如果从底层逻辑去看,那就是你的表现没达到客户对你的预期,或者是远低于他的预期。 但是,在生活中有人讨厌你,可能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是对方的问题。 今天跟大家聊聊一个问题的两个面。 先说客户和业务员的问题。 有一次,我找一家饮水机生产厂家询价。 业务员让我填写一份客户信息登记表。 我理解这种做法,毕竟行业里有太多刺探价格的同行。但当我填完发过去之后,业务员告诉我还不能报价。 我问啥时候能报价,他说要等公司评估,看我们是否有资格获得他们的价格。 说实在话,我听到这样的答复后是非常愤怒的。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马上报价,而是因为我感觉自己在“申请资格”做他们的客户。 我是来采购的,不是来“应聘”的,你做的又不是芯片,是饮水机,真没必要拿捏我 同样的,还有很多业务员,一旦报完价,就开始无休止地追问客户什么时候下单。 客户只是想要一个价格信息,结果却被当成准客户跟进,被反复打扰、持续追问,最后不得不“已读不回”甚至拉黑。 这些令人讨厌的业务员搞错了一件事: 报价这是一个订单的开端,客户货比三家,是天经地义,没有谁规定你报了价对方就要给你订单的。 于是,你催来催去,客户不胜其烦,如果有的选,肯定不选你。 客户对业务员有一些基本的期待,比如专业、高效、配合、有分寸感。 当你频繁打扰、不知分寸、情绪化、不做功课、贪图快单,客户就会产生一个清晰认知,认为你是个不靠谱的人,不要浪费我的时间。 02 接下来说说生活中别人讨厌你这件事。 先说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别人讨厌你,可能和你无关。 举个例子: 外贸圈有很多做培训的和做自媒体的人,他们就很讨厌我。 事实上,我跟他们没有交集,不认识他们。 我不卖课,跟他们也不是竞争敌手,但是,挡不住他们没来由地讨厌我啊,甚至一有机会就想踩死我,甚至为了踩死我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一些卖课机构的“大神讲师”脑子一热,还抛出“Tess精神有问题,Tess不是做外贸的,Tess的书和文章都是胡编乱造”的这种有失理智的言论。 为什么? 因为我的存在会影响他们赚钱,或者努力想红的人怎么做都红不了。 做培训的想的是:我们才是教别人怎么做外贸的,怎么轮到你一个不搞培训的人拥有了影响力? 做自媒体的会想:我们有专业团队做自媒体都没红,为啥她一个业余的能红?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讨厌的本质: 你不合群,不迎合,不可控,于是他们感到失控,进而讨厌你、贬低你、攻击你。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讨厌,叫做“嫉妒”。 嫉妒型讨厌往往披着“我看不惯你”的外衣,背后藏着“我想成为你”的欲望。 所以,他们讨厌你,就是因为你比他们强,仅此而已。 你什么都没做,就已经构成了威胁,当你活成了他们想却活不到的样子,自然看你不顺眼。 现在你明白了,此讨厌和彼讨厌是不同的。 客户讨厌你,是你做得不够专业;陌生人讨厌你,原因很复杂。 同行讨厌你,是你活成了他们活不到的样子。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候被别人讨厌恰恰说明你自己做得很好。 今天就酱紫吧。 7月的线下聚会由于我在国外出差未归的原因,推迟到8月3日,望各位小伙伴周知。 第一位分享嘉宾:H先生。 分享主题:给创业人和打工人的忠告。 嘉宾介绍:H先生,Tess外贸Club早期会员(2019年第6群),17年外贸人,14年打工经验,3年创业经验,如今创业走上正轨。 相关阅读:第一年2个客户,第二年40个客户,他是怎么做到的 大纲: 1.创业第一年,我为啥没开发到客户? 2.创业第二年,客户为啥忽然暴增? 3. 门槛低的行业,快速开发客户的3个妙招; 4.创业初期,如何少花钱多办事;

客户讨厌你,一定是你的原因;其他人讨厌你,可能和你无关 Read More »

被苏格拉底和阿Q附体的业务员

Tess文章 被苏格拉底和阿Q附体的业务员 01 原本,这两个人(苏格拉底和阿Q)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一个是真实存在的、举世闻名的智者,一个是虚构的、被人当成笑话的小丑。 很多人知道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贤”,却不知道,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这爷仨可能是全世界最牛逼的师生了。     而牛逼的人最大的特点在于,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牛逼了。   02 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和七八个朋友住在一间小房子里,由于人多房小,拥挤程度比帝都的群租房还不如,以至于平时转个身都困难。 生活环境恶劣,苏格拉底却每天乐呵呵的。别人问他为什么生活艰苦还这么快乐,他说: 朋友们住在一起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还有人陪伴,这不是很值得开心的事吗?   后来,和他同住的人都搬出去了,剩下他一个。苏格拉底依旧乐呵呵。那人又问:   你一个人住在这里孤孤单单,有什么好开心的?   苏格拉底说:   住的地方宽敞了,朋友还留下了不少书。每本书都是一个好老师,我天天住在宽敞的房子里与好老师为伍,你说开不开心?   几年后,苏格拉底搬到了新的地方住。   那是一栋七层楼房,他住在环境最差的一楼。每个人都不想住一楼,因为楼上的人天天往楼下泼污水,一不小心就被泼一身。苏格拉底住在这里,仍然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那人非常好奇,问道: 先生住的楼层最差怎么还这么高兴?   苏格拉底说: 一楼多好啊,不用爬楼梯,朋友来了也很容易找到我。另外,一楼有院子,我可以在院子里种花种菜,楼上的人可没这么多好处。住在这么好的房子里,为什么不开心呢?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搬到了七楼,把一楼换给了一个腿脚不方便的人住。   那人问道:   先生,是不是住七楼也有很多好处啊?   苏格拉底说:   那是自然,七楼阳光明媚,视野开阔,看书写字不费眼睛,且楼顶没人打扰,白天黑夜都很安静,正适合我这样的人住。更何况每天爬楼梯还能锻炼身体,你说好处多不多。 03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环境,而是心境。 说到心境,不得不说说精神胜利法的杰出代表-阿Q。   在他人看来,阿Q是悲惨的、可怜的、可笑的,但他却以“超然”的心境,愣是觉得别人是可怜可笑的。   在与人打架吃亏时,阿Q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   看,心境是多么重要。苏格拉底也好,阿Q也好,只要调整好心境,总能从悲惨的处境中找到令自己心满意足的东西。   但智者和愚者最大的不同是,智者看到的是世间万物的正反面,能够客观地看待,也能正确地利用。愚者阿Q之类,只能自欺欺人,自我麻痹。  

被苏格拉底和阿Q附体的业务员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