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name: admin

邵医生自杀了,我却活了下来

Tess文章 邵医生自杀了,我却活了下来 01 2025年8月1日晚,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生坠楼事件,坠楼人员为该院医生邵某某,后因伤势过重于8月2日凌晨去世。  邵医生的并非意外坠楼,而是跳楼自杀。 她之所以自杀,是因为过去七个月被三起医疗纠纷网暴到崩溃。 第一起纠纷:产妇羊水栓塞,需要切除子宫,家属签了同意书,但在事后反悔,要求一百万赔偿; 第二起纠纷:医生告知产妇风险,但产妇坚持顺产,也签了同意书,但最终胎儿死亡,产妇保住了性命; 第三起纠纷:新生儿在出生两天后,缺氧,最终被诊断为脑瘫,家属认为这是医院的责任。 三起医疗纠纷的家属在抖音上联系上之后,就一起对邵医生发起了持续七个月的攻击。 最后,邵医生跳楼自杀,以证清白。 让人揪心的是,在被攻击的期间,邵医生总共收到了1.09万条评论,绝大部分是对她医德、医术的夸赞,还有人让她不要理会那些人,公道自在人心。 但是,邵医生没能做到不理会那些人。 02 我读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心口像压了一块石头。 因为我太清楚那种感觉了,因为我曾经也遭遇过网暴,规模超过邵医生,那次网暴,不但来自吃瓜群众,还来自业内的各个“大神”。 2019年4月20日,当时还是我丈夫的王又朋在朋友圈秀完恩爱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拿走了我的手机、银行卡、身份证、车钥匙。 接着,用我的手机在我的各个群里发布了各种谣言,说我的癌症是假的,说我根本不是做外贸的,还添油加醋说我和男粉丝有不正当关系。 外贸圈的一些培训机构立刻嗅到机会,跟进造谣,制造出“我精神不正常”、“写的外贸文章和《一个人的外贸江湖》全是胡编乱造”的叙事。 于是数十万人加入声讨,把我推向网络的刑场。 其中,米课、帮课这些培训机构,是特别兴奋的,纷纷下场跟进。 对了,还有个叫索菲的女的,那女的跟我素不相识,也下场去撕我了。 相关阅读:米课”料神”评Tess 大数据脱掉了“道德卫士”的底裤后,我们看到触目惊心的事实! 后来,一些女性朋友说,如果她们是我,肯定跳楼了。 那么,为什么我没有死,而是选择活下来了呢? 因为看到害我的人还活着,我不甘心啊。 真要死,也要死到他们后面,最差也是带着他们一起死。 再说了,又不是没有别的路解决问题。 面对谣言,一定不要相信清者自清这些P话,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主动证明你的清白。 当时我就做了几个动作: 截图,保存原始链接; 找律师,做公证; 一起一起告上法庭。 最后,我胜诉了。 造谣的人赔偿、道歉,留下案底。 那段时间外人觉得我很惨,但我知道,只要我活着,只要我追究他们的责任,最终笑到最后的肯定是我。 因为,不可能有人能无中生有,除非他是上帝。 而邵医生没有像我这样完整的防御体系。 她独自面对铺天盖地的指控,还要忍受病人家属在医院门口的围堵,同事异样的眼光,领导的冷处理。 她的尊严被一层层剥去,最后孤军奋战,走进绝望。 03 趁着大家这几天都在过节没啥事,想和大家聊聊在日渐泛滥的自媒体的环境下的生存策略。 第一,要理性看待如今日益泛滥的自媒体言论。 自媒体的算法只关心流量,不关心真相。 你看到的所谓“曝光”,往往是情绪的表演。围观者转发、评论、跟风,本质是情绪消费。 今天吃瓜别人,明天可能就轮到你。 所以,别太玻璃心。 别人说你一句、十句,不等于真相。 能否被打垮,取决于你自己是否交出主动权。 第二,做事一定要懂得取证。 取证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法庭看的。 截图、保存链接、下载视频、找第三方公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这些操作看起来冷冰冰,但它们才是能救你命的盔甲。哭是没用的,删帖更没用,只有证据和法律,才能让恶人付出代价。 我活了下来,是因为我选择了战斗。 […]

邵医生自杀了,我却活了下来 Read More »

J.K.罗琳:我拒绝“赫敏”的求和和示好!

Tess文章 J.K.罗琳:我拒绝“赫敏”的求和和示好! 我不是J.K.罗琳的书迷,也不是《哈利·波特》的粉丝,但我一直很尊重她。 不是因为她是坚强的母亲,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也不是因为她是“魔法世界的缔造者”。 而是因为她是一个拥有清晰三观,并愿意为此付出代价的成年人。 哪怕被全球围攻、收到暗杀和强奸威胁,她依然没有退缩。 01 1997年, J.K.罗琳出版了《哈利·波特》,那时的她,还是靠政府救济生活的单亲妈妈。 2001年, 电影上映,年仅11岁的Emma Watson因为出演“赫敏”一角,一夜成名。 她的演艺生涯,她今天所拥有的一切(知名度、地位、资源)几乎都源自这个角色。 而这个角色,是罗琳亲自点头选定的。 Emma曾在多个场合感谢过罗琳,但,那都是在罗琳一帆风顺的时候。 2019年, 罗琳在社交媒体上反对“性别自我认定”政策改革,她的核心观点并不复杂: “生理性别”在某些制度设计中依然重要。 她担心一些激进的性别认同政策会给女性带来困扰。 特别提到会侵害女性在庇护所、监狱、公共厕所这些地方。 你可以想象: 当你在女厕里看到一个留着络腮胡子的“女性”,你是什么感受? 当你在赛场上遇到一个肌肉健硕、刚刚从男人变成女人的“女运动员”,你怎么面对? 这些观点没有否定跨性别者的存在权,但在政治正确的洪流中,罗琳忽然就成了“恐跨女巫”。 这个时候,Emma Watson没有和罗琳有任何沟通,也没有哪怕说一句“我尊重她的观点但不认同”,就直接站在社交媒体上和罗琳公开割席。 2022年, BAFTA颁奖礼上,主持人介绍她为“魔法世界的缔造者”,Emma走上台、笑着接话: “我是所有女巫的代表,但不代表那个人。” 全场哄笑。 她没有说出罗琳的名字,但每个人都知道她在说谁。 那一刻,意气风发的Emma Watson可能还没意识到她刺向罗琳的刀扎得有多深。 她当时也肯定没想到罗琳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以及自己当下拥有的东西源自何处。 2020–2024年 罗琳遭遇死亡威胁,她沉默。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罗琳的住址被“激进进步人士”曝光,她收到无数“杀了她”“让她闭嘴”的恐吓。 社交媒体上群情激愤,暗杀威胁、强奸幻想满天飞。 Emma Watson对此始终沉默,没有说“不应该对表达观点的人进行人身威胁”,连一句轻飘飘的“理性讨论”都没有表示。 她只是继续维护自己的“温柔知性”、“进步女神”人设,像没事人一样活在阳光里。 事情已经很明了了,当你的朋友被全世界误解时,你站在哪一边,就能说明你是谁。 02 2025年9月,Emma Watson在Jay Shetty播客中突然说: “我爱她,我珍视她。 我希望终有一天能和她坐下来聊聊。” 这话听上去像和解和示弱,像一个长大的孩子终于愿意理解母亲了。 但罗琳回应极其干脆,毫不留情: “她发现谴责我已不再时髦,才急于修复形象。”“她永远不需要去收容所。”“她所谓的‘公共卫生间’,是单人单间,门外还有保安。”“她不知道现实世界的女性在她鼓吹的政策下要面对什么。” 罗琳用切肤之痛告诉我们,Emma所站的“善良”立场,其实是用别人承担风险换来的体面人设。 罗琳说得很清楚: “成年人不能一边惬意地依附于一个动不动就呼吁暗杀某人朋友的激进运动, 一边又宣称,自己有权得到这位朋友的爱,仿佛对方是自己的母亲一样。”

J.K.罗琳:我拒绝“赫敏”的求和和示好! Read More »

如果你想当上帝,就得让人不断占便宜

Tess文章 如果你想当上帝,就得让人不断占便宜 01 先给大家看几组我们微店的数据: 过去 7 天,自然流量成交 ¥153,442.45 过去两天,87% 订单来自老客户复购; 换句话说,我们不用投流、不用吆喝,客户自己会回来,回来之后还会拉朋友一起来。 这就是一种“人传人”的生意模型,也是让生意越做越轻松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Club会员的续费率接近 90%,这些数据从多个维度交互验证,完美契合。 很少有人愿意承认:客户真正靠近你的原因,不是感动,不是价格低,而是他们在你这里能持续占便宜。 这种占便宜不是虚幻的感觉,是真占到了便宜。 前几天看到一个人在文章下面留言:你学的知识无法变现,只缺这一步 这个叫Donna的小伙伴,曾经花了五千多学技能,结果感觉被割了,Club只收她一年 200 块,她觉得超值。 不是觉得赚到了”,是真的赚到了。 赤裸裸的现实就在那里,一对比,结果立刻明了。 所以,如果你能让每个人都感觉只要靠近你,就能占到确定性的便宜,你将取代佛祖和上帝的位置,让全世界都对你趋之若鹜。 有很多人问我咋做生意。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觉得若真想构建一套越走越顺的生意系统,第一步不是研究平台算法或者琢磨政策风向,而是深刻理解人性。 02 这个世界很现实,客户不是因为感动才留下,而是因为“值”; 他们也不是因为你便宜才买,而是因为你让他赚了。 长期主义的生意,不靠压榨客户的信任值钱,靠的是持续创造超额回报,把客户宠成朋友。 而只要客户觉得自己“赚到了”,他就不会走,还会替你说话,替你吆喝,替你拉人。你甚至不用推销,生意也会自动滚动。 这就是 价值 × 信任的闭环。 我们公众号目前新增人数最主要的来源早就变成了“搜一搜”,虽然系统把我关进了小黑屋,但我仍然可以靠“人传人”活着。 03 “便宜”是一种策略,而“让人占便宜”,是一种世界观。 做时间的朋友,让客户长期获益,就不怕没人靠近你。 说到这,顺便提一嘴: 我们的微店长期客户之所以粘性这么强,除了服务,也因为在别的地方真买不到这些东西: 👍🏻 获得金奖的绝版冰酒(正常情况下连真冰酒都买不到);❤️ 稀有小芒森葡萄酿的金色佳酿;(很少在市场见到,因为产量低,酒庄不用这种葡萄)🕎 在欧洲商店售价 100 欧以上的高端起泡酒;(其实就是高端香槟,只不过法国人注册了“香槟”,别人不能用这个词)🎊 一口入魂的本格梅酒和纯正锡兰红茶;(本格梅酒的昂贵在市场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 还有你在外面不容易接触到的国际最先进 AI 工具;(这个东西,有时候花钱也没途径买) 这些都是“真便宜”,不仅仅是靠价格,而是靠价值差和信息差。 假期来了,好好休息一下,喝点小酒,吃点美食,看几部好剧,比堵在路上或者挤扁在景区强。 #小程序://苔丝礼品/hEJnmry5GvMgbvq

如果你想当上帝,就得让人不断占便宜 Read More »

当货代也做外贸了,你还敢找他订舱吗?

Tess文章 当货代也做外贸了,你还敢找他订舱吗? 她叫小T,在名片上,身份是一个普通的货代。 但在许多国外客户眼中,她的角色远不止如此,除了货代,她还是一个外贸SOHO。 当你知道自己的货代也在做外贸,是不是内心很呵呵,觉得跟这样的人合作太危险了? 01 一位来自迪拜的客户,想向中国供应商采购一批货物,坚持用信用证付款。 供应商坚决要求T/T。 谈判陷入僵局。 小T了解情况后,没有劝客户妥协,也没有帮供应商强硬,而是直接出面说服了供应商接受信用证。 小T大学学的是商务英语,毕业后曾做过外贸业务员,实操过信用证,懂得怎么做。 她用专业地解释信用证条款,打消了供应商的顾虑。 然后,又亲自操盘整个信用证流程,从开证、审证、交单到收款,每一步都亲力亲为。 这一单顺利成交,客户和供应商都如释重负。 更重要的是,从那天起,客户再也不愿意绕开她处理任何中国的事务。 02 有一次,她察觉一客户合作的供应商有点异常。 销售经理新建了一个工作群,把老群里的一些人拉到了新群里,说以后工作上的事在新群里聊。 客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正常,但小T觉察出来了。 她没有打草惊蛇,而是悄悄向行业圈里的熟人打听消息。 很快证实,这家供应商资金链已断,濒临破产。 她立刻提醒客户,客户及时止损,避免了支付定金的巨大损失。 03 做外贸的人都知道,急单很麻烦。 有一次,客户的订单临近发货,但财务流程还没走完。 工厂在催,时间在紧,客户焦头烂额。 小T没有多说,直接替客户把钱先垫了上去。 不是几百几千的小数目,而是一整批货的尾款。 工厂收到钱后按时交货,客户如期收到了货。 我曾问她为什么要替客户垫资,万一客户跑了呢? 小T说她并不是冲动行事,而是基于对客户、对工厂、对全局的长期了解而做出的理性判断。 换做你是客户,你难道会不喜欢能为你垫资的靠谱货代吗? 04 你可能以为,她肯定把客户资源握在手里,分分钟都能把别人的客户撬走。 事实上,她早就可以,作为国外客户的指定货代,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她掌握了客户的订单流程、付款节奏、选品逻辑、供应商名单。 她要是想取而代之,轻而易举。 但她从不动。 她静静站在原地,等客户开口,等供应商犯错却屡教不改,等那个必然发生的节点到来,然后接手。 她从不抢客户,但客户最后都会来找她。 05 当客户来中国,她是那个帮客户订酒店、订机票、当翻译、当助理的人; 也是那个陪客户拜访工厂、验厂、改合同、盯货期的人; 更是那个即便客户不给服务费,也照样服务、从不计较的人。 她帮客户省心、省钱,却从不说“你欠我人情”。 她很清楚,客户不是抢过来的,而是被守护出来的。 06 客户在国外,看不到中国供应商那点猫腻,听不出语气里的含糊,察觉不到市场的微妙变化。 但她在。 她在客户的微信工作群,观察每一个动态; 她在本地市场,穿梭于工厂与货代之间; 她在社交圈子,捕捉行业里任何风吹草动。 她知道客户没看到的,想到客户还没想到的,做了客户未来才意识到该做的。 她叫小T,是Tess外贸Club的会员,也是9.27的分享嘉宾。 想听她是如何在客户那里建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可以去福利仓看她的分享视频,顺便反思一下自己作为外贸业务员的不足之处。

当货代也做外贸了,你还敢找他订舱吗? Read More »

他说“有需要再联系你”,我哈哈一笑,计上心来

Tess文章 他说“有需要再联系你”,我哈哈一笑,计上心来 很多业务员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跟进一位客户很久了,发了报价,聊了需求,感觉对方挺有意向。 结果,客户最后只丢下一句: “有需要再联系你。” 这话听起来体面、客气,甚至还留了一点“可能性”。 但你心里其实已经知道,近期成交的概率很小,大概率是被委婉拒绝了。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分析这句“有需要再联系你”的隐藏语义: 还有没有戏?该不该追?又该怎么追? 一、客户没说“不”,就等于还有机会吗? 不一定。 这句话是全世界通用的万能结束语。 听起来像是“我们保持联系”,实际上可能是“你别再联系了”。 复杂的是,不同国家的客户,说的虽然是同一句话,但含义完全不同。 如果你听不懂背后的文化语境,就容易在错误方向上投入热情,最后只剩下徒劳无功 举几个典型例子: 日本客户最擅长“礼貌性拒绝”。嘴上说“保持联系”,心里其实已经拒绝了。你再跟下去,只会显得不识趣。 中国和印度客户,属于“放风筝型”。很多时候,他们对产品感兴趣,但更想看你会不会自己先松口降价。故意冷着你,等你自降身价。 欧美客户,相对直接。这句话基本就是字面意思:现在没需求。你再死缠烂打,只会让他们厌烦,让原本未来可能合作的希望彻底消失。 中东、南美市场,往往是情绪型表达。他们说“会联系你”,有时是客套,有时是套路。他可能根本没认真考虑你,也可能在看你会不会忍不住主动找他,看看你有多想成交。 听不懂客户的意思,不一定是语言问题,更可能是你没摸懂他的思维方式。 二、如何判断客户的“温度”? 以下几种表现,可以帮你更准确地判断客户到底是真没单,还是没选你。 客户主动问交期、付款方式、MOQ。 说明他在认真评估,即便没有订单,也说明他在把你和当下的供应商进行对比。 虽然不能确认一定有订单,但能确认对方是有订单的真实买家。 客户说“再看看”。 说明你在候选名单里,但不是唯一。 这时候你要做的是,强化为什么选你的理由。 只回一句“收到谢谢”、“保持联系”,从头到尾没问过任何关键问题。 说明客户对你只是基本的礼貌性处理,不要对他投入太多时间了,除非你知道他目前有订单,且知道他对谁感兴趣。 三、客户没拒绝你,你要不要继续追? 我觉得要追,但要看怎么追。 1.婉拒了你,最好别再追问“您考虑得怎么样了?” 这个时候,不如换个姿态,用有内容、有价值的方式刷存在感。 比如:发新品上线通知、分享客户评价或成功案例。 不是为了逼他下单,而是为了让他知道你还在,且发展得不错。 毕竟,人都是慕强的嘛!(这里又涉及到心理学,不展开讲了。但你要知道,好的销售一定是很懂心理学和博弈的。) 换句话说,要让客户意识到,错过你,是一种损失。 2.客户在等你让利。 这时候最忌讳你自己说:“价格我们还能谈。” 你要稳住价格底线,同时换筹码,不降价,但附送小配件;维持价格,但给更好的付款条件;提供更小起订量,降低客户下单风险。 要记住,你是在谈合作,不是在“求人”。客户在试探底线的时候,最好不要快速给出底牌。 3.客户确实暂时没订单。 别打扰,但也别断联。 你要做的,是成为他心中那个一旦需要,一定会先想到你的人。 具体操作如下: 每季度发一次新品目录 节假日轻问候 社媒保持轻互动(他不点赞不代表没看到) 客户当下没单,不代表你当下没事做。 客户没选你,不代表你没价值; 客户不回你,也不代表你要消失。 当客户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的时候,你要能听懂这句话背后的的动机,是婉拒?是试探?还是纯敷衍? 只有弄清楚这些,才决定了你是个平庸的业务员,还是一个真正有判断力的业务高手。

他说“有需要再联系你”,我哈哈一笑,计上心来 Read More »

一样的市场、一样的客户,一样的平台,她凭什么多了20倍业绩?

Tess文章 一样的市场、一样的客户,一样的平台,她凭什么多了20倍业绩?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业务员,看看她是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一年开发出30多个德国客户,做到500万销售额。 她叫Sonia,是Club昨天线下聚会的分享嘉宾。 她在开发客户的过程中,不用AI,不搞短视频引流,也没砸广告,从头到尾只有两个动作:发邮件,打电话。 但就是这两个动作,被她做到极致。 她一年开发了30+个德国客户,累计销售额超500万人民币,而她周围的同事,有些人一年不到25万。 今天我想详细聊一下她的办法,因为这些方法可以复制,可以落地,看到后可以立刻拿去用。 她找客户的方式,和大多数业务员一样: 谷歌搜索客户公司官网 在LinkedIn上找决策人邮箱 社媒上交叉验证公司动态 写一封尽量靠谱、能看懂、不过分自嗨的开发信 以上这些步骤,80%的业务员都能做到。 她的邮件内容,虽然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意,但稳定在合格线以上,有内容,不让客户觉得被骚扰。 她的与众不同,不在于找客户和发邮件,而是发完邮件后的打电话阶段。 接下来我们来还原一下她整个“开发一个客户”的路径: 01 她发完邮件之后,有的客户回回复,有的不会回复。 有回复的最好,继续回复。 没有回复的,择时打电话。 如果是客户本人接的电话,按预设节奏推进。 如果不是客户本人,她就要求转接。 如果接线员说“不方便转”, 她会立刻问一句: “那请问他什么时候通常在公司呢?” 这时候,她就会得到一个时间。 于是,她拿到了下一通电话的“时间锚点”。 我们在开发客户的时候,总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而Sonia的本事就是,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中带走一点确定性。 02 客户本人接通后,她不是立即推销,而是带客户打开邮件 “我昨天给您发了一封关于我们XX产品的邮件,不知道您现在是否方便打开一下?我可以带您快速看一眼重点部分。” 她不怕被拒绝,怕的是客户根本没看。 于是,她创造了一个我带客户看邮件的场景。 在电话中,带客户看邮件,解读重点,让他直到产品的亮点在哪里。 大多数邮件石沉大海,但她的邮件在她的引导下被客户读完了。 03 看完邮件,在客户对产品感兴趣之后,也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愿意买样品测试, 一种是明确告知目前没有订单,不会采购。 客户说“没订单”,她就反过来利用这个理由 Sonia说: 虽然现在没有订单,但你们仍然可以测试我们的产品啊,当你给你们的肯展示产品的时候,会让客户有更多的优质选项,给自己更多的机会。 况且,我们已经在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卖得很好,在德国还没有出售,您是没有竞争对手的。 客户会犹豫,会说要考虑一下。 这时候,Sonia就会停止推销产品,表示理解客户的顾虑,并找个理由约定下一次联系的时间。 此时,客户都会再次给她一个时间锚点。 她不去硬撬客户的“现在”,她去撬客户对“未来”的想象。 04 当然了,她也遇到过打电话过去,对方暴怒的情况。 她也被客户冷淡过、敷衍过,有客户直接对她说:“别再打电话来了!” 但是,她的心态很稳,她会很快整理好情绪。如果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精准客户,会重新设计一套新的沟通方式。 她不在情绪里打转,而是把情绪当信号,把信号变策略。 她不会轻易放弃一个客户,但她也从不死磕一条路径。 以上内容的详细分享请去福利仓看视频。

一样的市场、一样的客户,一样的平台,她凭什么多了20倍业绩? Read More »

搞定印度客户,先看他姓啥:印度姓氏解读指南

Tess文章 搞定印度客户,先看他姓啥:印度姓氏解读指南 很多外贸人觉得搞定印度客户是件很难的事。 其实,他们的姓氏一开始就告诉了外界和他们打交道的“秘诀”。 早在2017年,我在《一个人的外贸江湖》第一卷里就就写过一个案例,通过一个客户的姓氏去判断对方的出身、性格、行为模式,从而顺利合作。 今天,我们做一次系统总结,把“姓氏”这件事讲透。 一、婆罗门(Brahmin) 婆罗门是印度的知识阶层,在种姓体系中位居顶层。他们重逻辑、重身份、重流程,自尊心也非常强。 Sharma 北印老牌婆罗门,谈判一丝不苟,合同要滴水不漏。 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在抬杠,其实他们不是故意“抬杠”,而是认为自己在讲道理。 你要赢得他们的认可,绝对不能情绪化,而是要靠理性和细节。 Iyer 南印泰米尔人,典型知识分子,英文写作极其正式,喜欢数据与逻辑胜于情感交流。 给他们写开发信要“硬核”,别用什么”Hope you are doing well”开场,因为他只在乎你能不能解决问题。 相关阅读:经过检验,且能获得高回复率的9类开发信(含主题和正文) Bhattacharya 孟加拉邦文化派,说话多、讲传统、引经据典,最终目的还是让你再便宜点。 他们需要你能get到他的人设,你若能get到,就能快速赢得他们的好感。 Dixit 斯文派,动作慢,讲仪式感,自认高贵,气质有点像文艺界的“作女男版”。 你要是能搞定绿茶和作女,就能搞定他。 Joshi 沉默型选手,观察力强,不易表态,不好糊弄。 二、刹帝利(Kshatriya) 这些人有强烈的“权威感”,往往出身政治、军人或贵族家庭。 Singh 使用最广泛的姓氏之一,风格直来直去。 他们尊敬强者,踩弱者,你越谨慎,他越觉得你弱。 跟他们打交道,可以适当强势一些,条件合适的话,也可以适当装X,有奇效。 Chauhan 贵族情节浓厚,最忌你说“便宜”,他们喜欢听“物有所值”。 如果你能让他感受到产品是性价比最高的,他就会麻溜付款。 Reddy 安得拉邦的政商大佬姓氏,自带掌控气场。合作时你要是表现得不自信,他会直接主导一切; 你若表现得值得信任,他反而尊重你。 Thakur 有点像印度的官二代,喜欢掌控话语权。 和他们打交道,如果想快点成单,最好让他觉得是他挑了你,而不是你求他下单。 Rathore 老牌贵族风,喜欢“不同凡响”的感觉。刻意讨好对他们基本无效,你要用产品和专业直接镇住他。 三、吠舍(Vaishya) 他们是天生做生意的阶层,擅长算计,熟悉规则,目标非常明确,一个词:赚钱。 Gupta 这是个遍地都是的生意人姓氏,谈价格压得你怀疑人生。什么都要砍价,连运费都要拆分核算。 跟他谈判,你得有底线,否则他会一直试探你能不能再便宜0.01美元。 Bansal 电商界的常客,平台规则熟得一批。 效率很高,但税务合规一塌糊涂。 对他们来说,服务、诚信这些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合作前提。 Shah

搞定印度客户,先看他姓啥:印度姓氏解读指南 Read More »

你学的知识无法变现,只缺这一步

Tess文章 你学的知识无法变现,只缺这一步 01 昨天有个新加入Club的人来找我求助。 他说自己喜欢学习,且有持续学习的习惯。这些年一直在学习,为了提升认知、改变命运,买了不少课程,读了很多书,也花了不少时间沉淀。 但时间一年年过去,他发现不仅知识变不了现,自己反而越来越焦虑。 他甚至有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花的钱越多,越怀疑是不是一直在被割韭菜。 他问我: “是不是我被洗脑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是不是都是骗人的?” 这位新会员的状态,其实代表了一类人:勤奋学习,却长期焦虑。 我对他说,知识一直可以变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没错,错的是你没理解知识变现的前提条件。 知识能变现,但它不能自动变现,更不是只靠书读得多、课报得多就能带来财富自由。 单纯的知识碎片的堆积,只是在信息的幻觉里原地踏步,你以为你在提升,其实只是不断囤积从未兑现的认知负债。 所以,如果你真想去把知识变现,你得先去复盘一下,自己目前拥有的东西是否能打造一套从知识到价值的闭环。 02 接下来我们用一些案例聊聊。 有些人认为,只要我一直学,总有一天会用得上。 他们像仓鼠一样不断囤积信息,读书打卡、知识星球、付费课程、各类教程; 做读书笔记、画知识思维导图,甚至还尝试分享“学习心得”; 表面上很努力,内心也自我感动,觉得自己天天进步,但几年后,现实毫无变化,最明显的,收入没有增加,焦虑变本加厉。 导致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你一直在输入,但从未进入转化与交付阶段。 举个例子,我上个月写了一篇关于开发信的文章,到今天为止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这篇文章变现了60000+,昨天还有人在持续付费。 经过检验,且能获得高回复率的9类开发信(含主题和正文) 这个变现路径就是,我学习了开发信,付出了实践,拿到了结果(订单成交:变现)。 我把我把这套实践经验提炼出来变成内容进行售卖,实现了知识变现(复利:变现)。 你看,真正的学习,不是知道,而是能用。 现在停下来想一想: 你写过一篇让人愿意掏钱买的文章吗?你做过一个能跑通交易闭环的产品吗?你完成过一个让别人愿意为你持续付费的方案吗? 如果没有,那说明你还没有让知识走出“内循环”,进入市场验证。 03 关于只是变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你要明白,赚钱来自于知识的组合,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为什么外贸SOHO几乎没有“失业焦虑”,且最容易实现财务自由? 他们不是依赖公司和团队,而是自己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商业闭环。 客户开发自己搞定,供应链自己搞定,琐碎的事务如谈价、控货、改图纸、报关物流、平台注册、付款回款、售后维护……几乎所有流程都能亲自完成。 很明显,这就不是单点技能了,而是多个技能的组合拳。 有了这套组合拳,他们不会被任何一个岗位限制,不靠平台背书,能力直连市场。所以,SOHO不用担心失业,而钱也只是他们的“知识变现”的一种体现。 相比之下,那些只擅长某一模块、靠公司平台生存的“单点型选手”,一旦失去平台的支持,就很难独立搞钱。 而你之所以学了很多很久之后也不能让知识变现,是因为它们缺乏组合和落地路径: 学习 → 行动 → 反馈 → 迭代 → 成果→ 变现。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解答那位会员的问题,缓解他的焦虑。 再啰嗦一句,真正的安全感,不来自“学了多少”,而来自你能不能靠自己跑通一套价值闭环。

你学的知识无法变现,只缺这一步 Read More »

你没有落后谁,也没有领先谁,你只是刚刚好

Tess文章 你没有落后谁,也没有领先谁,你只是刚刚好 01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首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有人22岁就毕业了,却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离开人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却活到90岁。 奥巴马55岁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有人走在你前面,有人走在你后面, 但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不必焦虑。 你没有落后,你也没有领先, 你在属于你自己的时区里,刚刚好。” 这首诗曾治愈过许多人的焦虑。 但我看到的,是人生中的“确定”与“不确定”。 在人生的路上,有些时机是不确定的,比如: 你什么时候会遇到那个能改变命运的客户,这个谁也说不准。 你什么时候会突然下定决心去健身、去学英语,这个也说不准。 可能是某天照镜子的一瞬间,也可能是一场旅行带来的触动。 有人二十岁在没有任何工作和社会经验的时候就敢闯荡创业,也有人四十岁才第一次辞职单干。 人生的觉醒,总是带着偶然。 但是,有些东西是确定的。 你不去开口练习英语,就一定不会有流利的英语。 你不去学习,就不会掌握新的技能,哪怕只是学会用筷子和勺子,也需要练习。 你不锻炼,身体也不会凭空健康,更不会有理想的体态。 所以,不确定的,是你何时觉醒; 确定的,是你必须不断积累和准备。 02 我听到也看到很多长辈以及“专家”劝我们要“在正确的年龄做正确的事”。 好像人生有一条既定轨迹: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 可现实里,每个人的节奏都不一样。 只是,虽然时间是未知数,但准备却是常数。 顿悟、机遇、转折有时是偶然的,有时是环境推着你走的。 但当它降临时,你是否已经准备好,决定了它能不能成为你的“正确时机”,接住命运的馈赠,走一次别人眼里的“狗屎运”。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运用这样的智慧。 就像购物要等节日打折一样,中国人会等春节、中秋,双11,西方人会等黑五和圣诞季。 大家知道,在这些节点出手,可以很确定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合适、更多的东西。 这不是小聪明,而是顺应规律。 所以,你若能在生活的许多不确定里,抓住这些确定性的时机,就能让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感同时最大化。 中秋节,就是这样一个被写进日历的“确定时间”。 它是团圆的时刻,也是馈赠的时刻。 在这个时区里,做对的事,就是为自己和家人准备好一份心意。 这个中秋,我们特别推出了促销活动,准备了不同的节日大礼包。 这是属于你我的“确定时间点”:趁着优惠,把爱与祝福带回家。 微店中秋节促销活动从9.25日-10.2日。 这个阶段购物,不但能拿到折扣,每一个大礼包都会配小礼物哈! #小程序://苔丝礼品/06veeG8HEsd2amd

你没有落后谁,也没有领先谁,你只是刚刚好 Read More »

这个SOHO,拿到了NIKE的订单

Tess文章 这个SOHO,拿到了NIKE的订单 01 昨天,Club 里一位做 SOHO 的会员告诉我:她接下了 NIKE 的订单,并即将获得对方授权。 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很感慨的。 这些年,见过太多普通人,靠外贸一步步改变了命运。尤其是那些单打独斗的 SOHO,他们的故事总是特别动人,也格外让人深思。 我问这位会员是怎么拿到 NIKE 订单的。 她说,那些订单不大,NIKE 在东南亚的供应商不愿意做,她就接了下来。 在她轻描淡写的描述中,我知道如果没有她过去二三十年在服装行业的深耕积累,没有长期和客户打交道锻炼出的销售能力,NIKE 不可能把订单交给一个做 SOHO 的中国女人。 在感慨的同时,我也再次感受到外贸的魔力: 这个行业,真的不看出身。 你是 SOHO 也好,是工厂业务员也罢,只要你能解决问题,客户就会买单。 他们不在乎你是不是“二代”,有没有个牛X的爹,只在乎你有没有能力帮他把事搞定,能不能让他的利益最大化。 《一个人的外贸江湖》中的萧懿,就是这类 SOHO 的缩影。 她没有团队,没有投资人,没有背景,只靠不断学习、持续优化服务、勇敢谈客户,最终从一个“没人理的小 SOHO”,成长为一个拥有全球客户、长期稳定订单的外贸操盘手。 你可能会说萧懿这样的人是天赋异禀,是天选之人。 但事实是,她只是一个懂得人性、愿意下笨功夫、愿意死磕一件事,在现实世界里踏实工作的普通人。 外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公平与诚实。 它不会白给你什么,但你做得好,它也不会亏待你。 它不容易,但它永远给你机会。 02 既然聊到这里,不妨再延展一点,看看外贸还能给普通人带来什么。 Tess外贸Club 是我一手搭建的民间外贸社群。 从最开始只有几个人的小群,到如今发展出 40 多个付费会员群,超过 20,000 家付费会员企业,涵盖企业主、外贸业务员、SOHO 创业者,以及货代、收款平台、认证机构等和外贸密切相关的服务商。 它的存在,本质上不是内容变现或社群创业,而是我在外贸这条主业上深度耕耘后的自然延伸。 我的主业是外贸,自媒体和社群只是它反哺出来的“复利果实”。 所以我始终相信,拿下订单不是外贸的终点,它是你为全球客户创造价值的通行证,更是你撬动世界、改写命运的那一根杠杆。 03 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人执着于“考公”,好像进入体制内才是唯一出路。 但现实是,编制内的名额越来越少,门槛越来越高,路径越来越窄,风险却越来越大。 这些人忽略了一个事实,你身在中国,编制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从来都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 普通人应该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而不是在别人的地盘周围打转。 即便你侥幸进去了,作为一个没背景、没关系的普通人,也往往只能成为体制底层的“牛马”。 而外贸这条路,则宽广得多。 我们有全球最全的供应链,有无数性价比高的工厂,有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为全世界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这个SOHO,拿到了NIKE的订单 Read More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