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35岁的小老板破产后,靠跨界打工又赢了一局
01
在2017年以前,小J活得很滋润。
他开了一家小而美的外贸公司,主要出口纺织品。
七个人的团队,一年能做到1500万的业绩。
虽然产品很卷,但他懂阿里国际站的流量逻辑,也熟悉展会开发客户的节奏。
那时的平台还讲“勤奋红利”,即便不烧P4P,只要懂算法、用心运营、对询盘认真回复、对客户持续跟进,就能拿下订单。
他的主打产品曾登上全站前三名,多年的经营,他的客户稳定,其中包括几个美国大客户,阿里甚至请他去分享平台运营的方法。
公司氛围也很简单,利润稳定,那时的他,是别人眼里的老师和大神,也是他最有掌控感的几年。
真正的转折,从中美贸易战开始。
纺织行业的订单开始外流,越来越多的订单流向孟加拉、越南、印尼、印度、墨西哥……
小J很清楚,订单的流逝绝不是简单的价格问题,而是全球供应链正在迁移。
这种转移几乎是无解的,除非他能提前布局产能外迁,或以品牌和设计重新绑定客户。
否则,只能眼睁睁看着产业优势在地理上塌陷。
与此同时,阿里国际站的算法也在不断改变。
流量不再分给勤奋的人,而是集中到广告账户,以及那些能及时适应平台算法和规则变化的人。
慢慢的,之前靠经验和人脉累积出来的老账号优势被稀释,中小卖家被迫卷广告、卷数据、卷运营。
小J这类以传统销售逻辑为主的老板,由于人手和资金的原因,很难适应这波“算法中介化”的游戏。
他试过加大投入,却发现转化率更低。
平台变了,他没变。
很快,他被彻底挤出流量体系。
随之而来的疫情,压垮了最后的希望。
终于有一天,公司彻底关门。
他退租、清库存、辞掉最后的员工。
那一刻,他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
有时,不是你做错了,而是游戏规则被改写了,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
02
他开始投简历,结果如预想的那样,连连碰壁。
有人嫌他年龄大;
有人说产品不匹配;
更多的人礼貌地说:
“您以前当老板,可能不太适合打工。”
一个破产的35岁小老板,在职场几乎没有位置。
那段时间,他开始重新思考“体面”。
过去的体面,是签大单、带团队;
现在的体面,是能重新被需要。
他逼自己放下光环,从零学习新的产品。
最终,他选择了医疗器械行业,一个门槛高、利润稳、客户专业的领域。
有朋友劝他别去,说行业跨度太大,隔行如隔山,这把年纪还要去和一群零零后做同事、抢客户,有点不体面。
小J却说:
“外贸的底层逻辑是通用的。
只要有客户、有信任、有沟通,就有机会。”
03
进入新公司后,他从零开始,像新业务员一样开发客户。
他认真地学产品、看资料、问技术、研究每个细节。
仅仅六个月,就签下中东最大的医疗器械代理商,拿下独家代理。
更意外的是,公司多年搞不定的老客户,也在他手里被盘活。
他用行动证明:
外贸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和产品无关,和行业也无关。
小J的故事打动我,不是因为他逆袭了,而是他没有带怨气地重来。
他不抱怨贸易战,也不责怪平台的规则和算法,
他只是接受现实,重新开始。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普通人身上罕见的“反脆弱”气质,那种被时代摧毁过,却能靠理性重新组合自己的力量。
于是,我邀请小J作为本月的Club分享嘉宾。
主题:一个小老板的破产和重启
一、职场变迁: 从老板到打工者
1.1,在很卷的行业里的高光时刻;
1.2 ,从高光时刻到破产;
1.3,中年失业重新出发;
二、客户开发: 从纺织到医疗,高效地开发客户。
1.1,六个月签下中东最大医疗器械代理商
1.2 ,盘活沉默客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