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连滚带爬”的不是郑智化,而是真相
01
10月25日,台湾歌手郑智化在深圳机场登机时,因升降车平台与机舱门之间约有25公分的高度差,导致登机困难。
他在社交媒体发文批评深圳机场“对残疾人最没人性”,并形容自己“连滚带爬”上飞机。
这段文字瞬间引爆舆论。
公众普遍同情,认为机场在无障碍设施和人性化服务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面对舆情,深圳机场在数小时内作出回应,承认存在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然而,很快,一段来自机场内部监控的视频被泄露并流传开来。
画面显示郑智化在两名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登机,动作并无明显狼狈。
视频一出,舆论风向骤变, 从对弱势者的同情转为对当事人的质疑,甚至上升为道德审判。
最终,郑智化发表道歉声明,称用词不当。
而深圳机场则表示他们也不知道是谁传播了视频,正在调查中。
至此,这场原本关于无障碍制度的讨论,至此彻底偏离轨道。
人们总是习惯于情绪先行,随之而来的,是话语失控。
郑智化的问题,不在于愤怒,而在于他让情绪主导了语言。
“连滚带爬”是高度形象化的描述,感染力强,却缺乏事实的精确度。
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画面感强”的表达往往先赢得共鸣,但也最容易被“影像证据”反噬。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对的真正问题是一套僵化的制度,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比如,那个开升降机的司机。
情绪失控让理智下线,于是,他的批评从阐述事实滑向了无脑发泄。
结果,本应引发社会反思的议题,被轻易地转化为对“情绪夸张”的讨论。
我们的舆论生态一直很极端。
当弱者发声时,语言稍有失衡,公众便会从同情转向怀疑。
对公众人物而言,在一个“事实可视化”的社会中,他们的情绪性表达,很可能成为自我反噬的导火索,这次事件中的郑智化,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不得不承认,深圳机场在前半场的危机应对极为老练。
在被舆论围攻的第一时间,他们选择了承认不足、解释原因、提出整改。
这种做法属于标准的“降温式公关”路径:
-
承认问题,赢取公众好感;
-
解释原因,消解愤怒;
-
启动改进,迅速止血。
这三步完成后,事件几乎可以平息。
到此为止,深圳机场的处理是体面的,甚至被认为可圈可点。
但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视频被泄露之后。
视频出现的时间点极为关键:就在机场发布整改声明、舆论即将冷却之际。
很明显,这段视频并非由路人拍摄,而是来自机场内部监控。
这意味着,它的流出不大可能是巧合。
当我们沿着逻辑链推理:谁最有机会?谁最有动机?谁最有收益?
答案呼之欲出。
视频一经流传,舆论焦点马上变了。
从“制度问题”转为“当事人造谣”;
从“无障碍设施改进”转为“个人道德辩护”;
公众的情绪被反向引导,而机场则轻松退居舆论安全区。
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公关策略。
表面上,机构从未出面辩解;实际上,通过“事实流出”,让舆论自行完成反转。
当视频的传播效果达到预期时,官方一句“我们也在调查视频的流出原因”,
既维持了体面,又彻底脱身。
这一波操作,套路满满,妥妥的正面认错,暗中操作。
那么,这段视频的流出,是否涉嫌人身侵权?
许多人认为,在机场这种公共场所被拍摄不涉及隐私。
但在法律上,隐私的核心并非“地点”,而是信息控制权,也就是,当事人是否同意被公开传播。
机场的监控拍摄属于安防管理范畴,这是合法的“限定用途拍摄”;但一旦被用于舆论引导或机构自证清白,就超出了合法边界。
拍摄行为可以合法,传播行为却可能违法。
《民法典》第1032—1035条明确规定:
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公开使用能够识别个人的影像资料。
因此,即便画面发生在公共场所,只要能识别出特定个人,未经许可公开传播,就构成侵权。
请大家一定要明白,自己被监控拍到不违法,但自己的视频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就被机构拿去公关洗白,这是违法的。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0条:
“不得超出必要范围使用个人信息,不得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
所以,如果内部资料被人为导出并传播,这不仅是隐私问题,更是数据安全事故与权力滥用问题。
更何况,这段视频只是一个片段,无头无尾,明显对机场有利。
如果我是郑智化,在经历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之后,会这么写:
“在深圳机场的登机经历,让我意识到针对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制度还有优化空间。
当升降车与机舱门之间有25公分的高度差时,工作人员为了协助我登机付出了额外的努力,机舱里的乘客也被迫要全体等待我这个残疾人登机,因为自身残疾给他人造成的不便,我感到非常抱歉。
我没有怨谁,只是觉得,这种不必要的尴尬,本可以通过制度的灵活来避免,比如,升降机司机坐着操作一下升降机即可。
我理解安全规范的重要性,但也希望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能为残障旅客留出一点人性化的灵活度。
我并不介意行动不便,只是不希望我的不便变成他人的麻烦。”
这样的表达,不树敌、不激化,却直指问题本质,会让公众自然站到你一边。
与此同时,让对方必须反思,而不是反击。
即便后续视频公布了出来,对郑智化也不会有啥影响。
在舆论时代,理性叙述永远比愤怒更具力量。
我能感受到郑智化的愤怒是真实的,这场风波的结局,也让人清醒地看到:
当真相掌握在某个系统的手中,公众的情绪就可能被系统反制。
现在的时代,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公众人物,每个人的每一次情绪性的发声,都可能成为他人操控舆论的材料。
自由表达,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在说之前清楚地知道你想达成什么目标。
克制不是软弱,它更像策略;
理性不是冷漠,而是力量和武器。
至于愤怒,最多是一种不受控制的能量。
今天就这样吧。
希望大家当个聪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