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广交会最好的翻译,是外贸业务员,不接受反驳

01
这种操作让人很诧异,一场以贸易为核心的展会,居然先把交易的桥梁卡-外贸业务员和外贸SOHO卡在了门口。
讲真,有个翻译证和当好外商在广交会上的翻译,是风马牛不相干的事。
老外来中国,目的是交易,不是找个半吊子传声筒。
帮助老外促成交易,不仅要懂语言,更要是外贸业内的人,且要懂老外找的那种产品的专业知识。
你不懂产品术语,不懂外贸术语,很难做有效沟通,更别说促成交易了。
以燃气热水器的为例,一个采购燃气热水器的客户问参展商:
“Tell me about your exchanger.”
持证翻译大概率不知道这是啥东西,他只会琢磨 Exchanger是啥,换什么?换气?换热?换电?”
但外贸业务员马上就知道客户说的是水箱,产品的心脏,能把客户想要表达的东西准确告诉参展商。
这就是区别,翻译语言和翻译生意逻辑是两码事。
再举个例子,客户问:
what’s the notified body number of your CE certificate?
没有任何外贸经验的人译员极大概率不知道“notified body”是啥, 更不知道中国的认证公司和这个“notified body”之间的区别。
万一参展商那边也不知道NB号是啥意思,沟通一下子就卡住了。
但是,做欧盟市场的业务员是知道的,如果参展商不明白,他们也能很快给对方解释清楚,让沟通马上变得很顺利。
在卖灯的展位上,客户问一句:
what’s the IP rating?
估计那些有翻译证的人都不知道这是在问防水等级吧,他们理解的IP和大众理解的IP估计是一个意思。
在一些机械类产品上,估计译员会崩溃。
客户问:
What’s your backlash tolerance?
普通翻译可能翻不出来,但业内的外贸业务员秒懂客户问传动间隙,涉及CNC精度,可直接解释 ±0.03mm。
如果客户再问:
Is the coupler flexible or rigid type?
估计普通话翻译只能翻成“连接器是软的还是硬的?”
但外贸业务员却能秒懂客户在确认安装误差补偿方案。
客户问:
“What’s the bearing type? SKF or local brand?”
普通翻译只会翻成“是SKF还是国产?”
但专业的外贸业务员会明白客户关心寿命与噪音,知道SKF等于高端定位,在翻译的时候,会顺势让卖家分档报价。
。。。。。。
我不是专业翻译,但我就能明白上面的话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些就是我做的40多种产品中的几个,属于我的业务范畴。
可以很自信地说,我达不到广交会要求的翻译资格,但我带老外逛广交会的效果秒杀那些符合要求的“专业翻译“”。
02
这些业内的专业对话,在广交会现场无时无刻都在发生。
一句话之间,谁专业,谁更能让买卖双方沟通顺畅,一目了然。
如今,那些真正懂行的业务员被莫名其妙的规定挡在门外,不得不说,这对外商来说是很大的损失。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你是老外,你来中国参展,你最想带谁?
是花钱请一个陌生的有翻译证的译员,还是找那个一直有合作,沟通了很久,可以为你提供免费专业服务的外贸业务员?
买家要的是效率、信任和结果。
广交会现在的“翻译资格制度”看着很规范,其实只是转移责任,降低工作效率。
文件齐,就万事大吉,材料不齐,就不让进。
对制定规则的人来说,省心、省力、省脑,也方便甩锅。
他们不会去考虑,外贸不是纸面游戏,特别是和买卖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它是流动的博弈现场。
靠审批来管理交易,怎么看都有点滑稽。
语言只是最表层的沟通,真正的理解来自经验、逻辑和判断力。
外贸业务员之所以是最好的翻译,是因为他们能在一句不完整的英文背后,听出需求、算出成本、判断意图。
要知道,很多老外的母语并非英语,他们有口音,有语法错误,只有长期和他们共事外贸业务员才能快速捕捉到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
03
反观法兰克福、CES、IFA、IHA这些展会,买家可以带任何人,翻译、顾问、供应商、朋友。
以IHA为例,我作为逛展的人,在IHA的官网上注册一下就可以直接进场了,一分钱都不用花。
参展商也可以邀请自己想要在展会上见的人。
没人管你是不是“持翻译证人员”,他们只关心你是不是来做生意的。
而我们这边,却层层设卡,把真想做生意的人拦到外面,也是有点奇怪。
最后再唠叨唠两句,
真正让世界听懂中国的,不是有翻译证的人,而是那些在外贸战场上摸爬滚打、既能谈客户,也能谈未来的外贸人。
一场真正国际化的展会,不该害怕灵活的人,而该害怕僵化的制度。
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一个老业务的抱怨。
我知道抱怨没用,但谁知道呢,或许抱怨的人多了,制定规则的人听到了,说不定就有用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