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这些人,用国际站做外贸等于送人头

有些想出海的企业在阿里国际站投钱之后,会觉得没啥效果,甚至啥效果都没有。
于是,他们会跑过来问我一些问题:
为什么别人能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接到订单,我却颗粒无收?
同样是交了几万块钱的会员费,客户经理说说客户源源不断,我每天盯着后台只有几个垃圾询盘?
难道是我的产品不好?还是我不会运营?要不要买培训课?
是不是我少配了人手,没投够广告?
还是,根本这个平台本来就不是给我这种小企业准备的?
今天我就一起把这些疑问的答案都给找出来。
第一步:先做最便宜的“防割测试”。
如果你打算投某个平台,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测一下你的产品的关键词热度和搜索量。
所以,在交钱之前,别听推销员讲故事,做一件最简单的事:当场验证。
具体方法如下:
1、让推销员亮后台
既然他说你适合做国际站,就要求他当场在阿里国际站后台输入你的产品的核心关键词,查一下这几组数据:
-
月均搜索量是多少?
-
哪些国家在搜索?
-
相关 RFQ 有多少?
如果他含糊其辞、闪烁其词,甚至拒绝给你看,那八成就是在忽悠。
2、借朋友的付费账号自己查。
很多外贸同行都有国际站付费账号,借几分钟就能查到最真实的数据。
自己动手,总比被人洗脑强。
3、交叉验证。
不要只看阿里后台的数据,去其他平台也验证一下。
Google Trends:看这个关键词在全球的热度走势;
亚马逊搜索栏:看是否有相关的自动联想词,反映零售端需求。
LinkedIn:搜索产品词,看看有多少采购经理/公司简介在用这个词。
只要做完这三步,你就能清楚知道你的产品在阿里有没有市场热度,客户是不是在这里找货,而不是被一通销售话术牵着鼻子走。
第二步:认清国际站的真实现状
就算你查到了产品确实有热度,也别太高兴。因为在阿里国际站上,有热度不等于你有机会。
为啥呢?
因为流量是明码标价的。
谁花得多,谁排在前面。你的产品再好,预算不够,就永远沉在搜索结果的角落里。
阿里国际站不是在帮你卖货,而是在卖流量广告位,因为他本来就是个二道流量贩子。
因为运营是一门技术活。
上传几个产品等询盘这种懒人玩法早就过时了。
真正能跑起来的账号,需要持续做关键词布局、广告投放、店铺权重、数据分析。没有团队配合,你一个人根本玩不转。
因为小企业天然是炮灰。
没预算等于竞价拼不过;
没人手意味着连基础优化都做不了;
没技术导致投的广告费可能打水漂。
结果就是,你以为在国际站开店,实际上只是在给平台贡献数据和广告费。
第三步:如果真想做出效果,该怎么办?
如果你查过热度,也认清了国际站的真实面目,还依然想做,那至少要知道怎么玩才有可能跑通。
最低门槛:钱和人
要花钱投广告,且能承受前期烧钱换数据费用,并做好接受钱打水漂的结果。
要有人,且最好有懂运营、懂数据的人去打理店铺,而不是随便拉个业务员上传几张图。
否则,不如一开始就别进。
心态:把阿里当一个渠道,而不是全部。
它可以作为曝光平台,让客户在谷歌搜索你的时候,看到你在阿里也有店铺,增加可信度。
但订单来源必须多元化:Google SEO、LinkedIn 开发、展会、社交媒体、老客户转介绍,这些才是长期命脉。
当然了,上面的这些途径,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再割你一遍。
所以,如果你对外贸啥都不懂,真不建议你出海。
策略:挑客户而不是等客户
阿里带来的客户质量参差不齐,不要奢望一下子就能在这里等到百万美金的大买家。
询盘是只是线索,所以,国际站只是一个线索池,你可以在里面筛选出一部分,再靠私人跟进,把客户拉到你能掌控的场景里。
最重要的一点:认清本质
阿里国际站不是你的业务员,而是一个卖广告位的平台。
你要把它当作买流量的工具,而不是替你出单的救世主。
换句话说,任何工具都取代不了人,因为工具没有自主性,不会主动思考。
很多企业之所以觉得自己被割了韭菜,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把希望寄托在平台的故事上,而不是先做最基本的验证。
一句话:阿里国际站本身不是镰刀,它只是摆在那里递了你一把镰刀,是你自己把镰刀搁在脖子上反复拉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