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我在美国看到“made in China”正在慢慢退出

01
最近在美国出差,像往常一样,我总是习惯性地走进商场逛逛。
只不过这次我没看产品、款式,也没看价格,而是在找吊牌上那几个熟悉的字:Made in China。
在一个景点的商店里,里面挂满了各种纪念品,杯子、冰箱贴、衣服、玩具。要是倒退10年,我相信这些东西有可能90%都是中国制造,但今天我看到的情况是全球制造。
Made in Nicaragua;
Made in Pakistan;
Made in Bangladesh
还有印度、越南、海地……
中国制造并没有在美国市场消失,而是越来越少。
从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吊牌上的品牌并不是杂牌货,也不是某些廉价快消市场里的边缘产品,它们是美国商场正儿八经的主流品牌。
看来,老美的去中国化并不是说说,而是已经在一步步去做了。
很多外贸人至今还抱有一种心理预期,中美关系会缓和,订单还会回来。
他们觉得这一切只是个阶段,只要熬一熬,说不定哪天关税取消了,美国客户又乖乖来找中国下单了。
如果你一直抱着这种想法去做美国市场,真的是可以洗洗睡了。
中国制造正在被系统性地从美国终端市场剥离,而这个过程,不是产品不好,也不是哪个美国政客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决定。
回顾这几年的关键词:
-
贸易战
-
加征关税
-
“近岸外包”(Nearshoring)
-
“友岸制造”(Friendshoring)
-
供应链安全
-
强制企业披露供应来源
-
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政府采购
这都到了图穷匕见、獠牙毕现的时候了,两个大国在下棋,中国外贸企业只是棋盘上的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
02
虽然“Made in China”正在美国消失,但你要知道,中国制造本身没有弱化,聪明的公司已经悄悄完成了身份切换。
有些产品在中国制造,产地标在洪都拉斯,原材料、设计来自中国,但最终组装放在南美、南亚。
我拍的那些照片中的品牌GILDAN、Comfort Colors、Fruit of the Loom,他们的核心生产链依然大量依赖中国面料与设备,但在美国市场上,它们只强调一点:“我不是Made in China”。
7.5号的小课堂上,我重点讲了一下中国企业如何避开美国和欧洲关税的路子,当时还有人问中美关系未来会不会缓和。
我非常坚定地说,不会。
你要是不相信的话,那就在原地等,等不到中美关系缓和的时候,别人已经变了身份、换了壳、绕了地球一圈回来继续吃市场。
时代不会为任何人停下来。
“Made in China”正在被美国市场有步骤地地驱逐。
别等客户走了,订单没了,才回过头来问该怎么办。
你要在客户还在的时候就要早做打算。
PS:说一件超级无语的事。
7.5号小课堂分享的一个可以免费申请美国虚拟银行卡的路径,仅仅过了7天,又被封了。
以前,我在Club线下聚会会提供一些工具,比如如何免费用chatGPT的付费版,结果很快那个渠道就要开始收费了。
提供俄罗斯收款的几个路径,聚会结束后,第三天路径就被封了。
于是,我吸取了教训,决定把一些好东西在小课堂(几十人)分享,而且要收费,没想到还是被封了。
看来,闷声发大财才是人生常态。
但我有点不爽,决定再来一次小课堂,再提供一个更少人知道的路径,这些路径理论上不太可能被封,以及如何避开欧美关税。
只不过,这一次,需要实名验证,报名的人需要提供就职公司、身份证,实名验证后方可进入小课堂。
感兴趣的人可以把参加小课堂的申请发到 ly-r@163.com
仅限Tess外贸Club会员报名。
申请人需要附上WORD文档,文档中列明以下信息:
1.就职公司/职位;
2.身份证照片;
3.对哪个话题感兴趣;
4.自己擅长哪个领域;
5.Tess外贸Club会员身份二维码;
申请通过审核后,可以获得报名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