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在不公平的规则中,找到主动权:我与世界500强的一场谈判纪实

01

昨天,和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开了第二次会。主题是探讨他们发来的合同条款。

准确地说,那是一份集团统一模版的标准合同,充满了各种霸王条款。

我逐条研究了他们的条款,连对方可能的反应都推演了一遍。可以说带着满满准备去的。

结果对方一开口,就把这些准备全部粉碎了:

“这份合同,一个字都不能改。我们跟所有人都是这么签的。”

这意味着:谈判,不存在。


我做的所有推演、比对、法律咨询,在这一句话下统统作废。

当然,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人情味”。


还“好心”提示了一下:

“你要是实在有别的想法,可以在最后一条备注里写写看,我们会提交给法务评估,评估通过就可以加进去。”

听上去很温柔,实则仍然是不对等游戏中的象征性聆听

但我很快换了个思路,开始重新审视这份合同的价值,不是它的公平性,而是它能带给我的资源入口。

  • 我没有交出品牌,对方也愿意用我的品牌卖货;

  • 我没有签独代,未来谁来找我合作我都能自主选择;

  • 一旦签了,对方就会将我的产品上线至当地所有主流的线上与线下渠道。

说白了这份模版合同是一张通往目标市场的“快车票”,不便宜,好在票上写我的名字。

于是我做了一个认知切换,从“我在接受一份不公平的合作”,转化为“我在投一笔可能回本、甚至大赚、最差也能打开知名度的精准广告”。

如果产品没爆:

我损失的,不过是一笔投放预算,换来一轮真实用户反馈、渠道验证和市场情报,收到部分货款。

如果产品爆了:

我手握品牌控制权 + 非独代开放通路,这意味着:

  • 市场会反过来找我;

  • 我可以择优布局,设门槛、定规则,用这第一波流量打响名号;

我不是对他们妥协,而是借他们放了一把火,并且提前预留了关键控制点。

想到这里,我突然不再觉得这是一次被迫的“屈服”,反而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喊了一声“我来了”。

02

很多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和SOHO,没有正面和大企业打过交道,这次谈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4点:

1. 不要企图在别人的规则里争公平。

当规则的起点就偏向对方时,最愚蠢的事就是在原地“讲理”。

你要做的,是跳出逻辑陷阱,在规则的边缘寻找漏洞和杠杆。

高明的谈判,不是争对错,而是重构坐标。

2. 退一步,不是放弃,而是换个战术空间。

当你发现正面硬刚毫无意义时,不妨侧身绕行,给对方他们要的形式,并在形式里悄悄埋下你能控制的变量。

有时候,签下一份不完美的合同,不是认输,而是为将来留后。

3. 无论如何,守住你最核心的控制权。

这一次,我没拿到定金,没争来理想账期,甚至没推翻退货条款,但我守住了品牌主权和通路自由。

这两个点,是未来局势反转时,最有力的棋子。

谈判桌上你拿不回来的,未必是失败;
但你交出去的主权,往往就真的拿不回来了。

4. 不要妄自菲薄。

大企业的人,大多是体系里的螺丝钉;
小企业的人,更像八爪鱼,要么被吃,要么能独挡N面。

而像我这样的外贸老SOHO,从0做起来,早就练成多面手。

他们可能是标准流程下的一颗零件,而我,是能应对各种变量、在混沌中建秩序的老狐狸。

应对螺丝钉,哪怕是金光闪闪的螺丝钉,对我而言,说实话,并不难。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不对等打交道。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跟你讲理,但你可以用清醒和灵活,设计出你自己能接受的合理性。

这场谈判,不是我最漂亮的一战,但它让我再次确认了一件事,SOHO有无限可能,新时代的蚍蜉或许有一天能撼动大树。

PS1:

伊人说,一进来就感觉到浓浓的钱的气息。

我说,要不人家怎么是大鳄呢。

和大鳄开完会,在他们的公司大堂里拍张照片,瞬间也觉得自己有了大鳄的气质呢。

PS2:7月份由于我在国外出差,Club的7月份线下聚会推迟到8月3号,地点在广州,欢迎分享嘉宾毛遂自荐哈。

 

Club的舞台很大,欢迎牛人来分享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