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外贸圈的荒诞“认亲”:都想当真爹,结果都是太监

01
这是一起最近真实发生的案例。
主角是一位来自欧洲的采购经理S,他这两天的采购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中国部分企业在信任上的荒诞现实。
起因很简单:S要采购一款产品,于是在国内某知名的B2B平台上找到了一些“Verified Supplier”。
他把图片发给那些供应商,询问是否能做,很快便收到了8家公司几乎一模一样的回复:
“这是我们家的产品。”
于是,一场“8人认亲”的大戏拉开序幕。
S和中国供应商打交道多年,自身经历让他不会轻信这些自称“原厂”的人,但也不想错过真正的制造商。
于是,他针对图片里产品的关键功能提出了追问。
就在这一步,事情开始失控。
八家公司中,没有一家可以做,但不影响他们继续打嘴炮。
他们的反应分为三种:
第一类,是编故事。
他们说:这是为客户定制的产品,不对外销售。
S问:可以引荐这位客户给我吗?我愿意从他那里购买。
对方顿时改口,说是某学校项目,产品已进校园,无法对外。
这种说法的表层逻辑是:定制产品,学校采购使用,不对外销售,所以你买不到。
听起来似乎责任不在工厂,而是项目属性使然,既规避了责任,又保住了面子。
这种带着演技、有层次的高级扯谎术估计会骗过一些老外。
他们不是不让你识破,而是觉得自己够“聪明”,即便你即使识破也无话可说,因为把问题甩给了一个你无法验证的“神秘他人”。
第二类,是找借口
他们说:产品正在测试阶段,还不成熟。
但问题是,如果真在测试阶段,你为何要在第一时间拍胸脯说这是你家产品?
第三类,是直接消失
在S问了功能后,有四家公司不再回应,仿佛从未出现过。
S调侃说,这些人这不是供应商,是临时演员。
02
让S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家实力演技派公司。
鉴于此,我特意把他拎出来单独开一章。
此人坚持称产品为自家研发,于是S便提出:能否提供一个样品供测试?
对方回答:“可以啊,但这是客户定制,你需要先支付500个产品的30%定金,共计9875美元,付完钱我们才能卖你一个样品。”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很荒谬?
你只是想验证一个样品是否属实,他们却反手甩出一套“先交大单定金,才能买样品”的逻辑。
他声称是正品原厂,却连一个样品都不敢放出来验证,甚至连产品的完整的specification都不发出来。
更搞笑的是,这样的公司居然还是平台的“Gold supplier”.
S后来感叹说,他从在公司做采购到自己出来创业,和中国企业打交道有十多年了,自以为是个“中国通”,但如今每每被中国的一些公司刷新三观。
03
最终,S找到了真正的manufacturer。
该公司确认产品图后,第一时间发来了功能说明书、工厂视频,并表示MOQ是100个,如客户需要测试,可以寄样品,也欢迎客户随时验厂。
整个过程没有推诿,没有嘴硬,更没有荒唐逻辑,非常丝滑。
那一刻,S终于松了一口气。
你猜此时发生了啥😁😁😁😁?
那家曾要求支付9875美元定金才能买到一个样品的公司,当得知S找到了原厂后,仍然坚持表演。
他对客户说,客户找到的只是贸易公司,最终订单还得回到他们工厂来做,还说他们拥有知识产权。
S给我看这段聊天记录的时候,我都笑喷了。
只能说世界之大,真TMD啥货都有。
荒诞已无须点评。
作为中国的外贸人,我对S的遭遇深感羞愧,也希望这篇文章能提醒两类人:
其一,海外客户
请警惕那些只会说“我能做”的供应商。
当你们遇到一家公司不加思考就答应你的要求,说明他们根本不想好好做订单,甚至从未打算真做。
他们只是借着中国制造的名声在浑水摸鱼。
判断一家中国供应商是否靠谱,最直接的办法,不是听他说得多真,而是看他是否敢拿出证据来验证。
其二,国内新手贸易人
不要轻易信任所谓“有经验的同行”。有些人不是比你更专业,只是比你更早学会了撒谎。
你若分不清实力与演技,迟早会在别人的骗局里,交出客户与尊严。
中国制造不缺能力,缺的是对诚信的敬畏。S的经历,不过是成千上万将信任玩坏的案例之一。
愿你是那个说真话、做实事的人,哪怕在荒诞中,也坚持做行业里的清流。
和大家共勉!
5.25, Tess外贸Club线下聚会,上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