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这样算提成,才让老板和业务员都觉得赚了

在聊提成模式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两个概念:毛利和净利,以及生产型企业和贸易型企业在计算它们时的区别。
很多业务员觉得自己业绩不错,公司应该大方分成。
但等财务一算账,公司可能并不赚钱,然后就去找业务重新商定提成模式。
此时,业务员会非常不爽,觉得公司背信弃义。
公司也很难受,因为不改提成模式就要亏钱。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核算方法最初没选对。
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贸易公司,从工厂进货一台机器,采购价是 1000美元,运费+保险费等共 100美元,你卖给客户 1500美元。
-
毛利 = 1500 – 1000 – 100 = 400美元(未考虑税费)
-
净利 = 毛利 – 人工、办公、差旅、税费等一切开支。比如人工和管理成本共 200美元,税费 50美元,那么净利 = 400 – 200 – 50 = 150美元。
如果你是生产型企业,还需要先算生产成本(原料、人工、能耗、折旧等),再加上物流、销售等费用。
此时,毛利的计算会更复杂。
但净利同样是扣除所有支出后真正剩下的钱。
如果你连毛利和净利的计算方法都搞不太清楚,公司估计很难真正赚到钱。
最典型的,毛利高不等于公司能赚到钱。
我见过一家做五金配件的工厂,业务员按毛利提成。
一笔订单毛利率30%,看似很高,业务员开心领了提成。
但这批货为了抢单给了客户超长账期(O/A120天),工厂为垫资金借了短贷,利息成本吃掉了大半利润,价值半年内的汇率变化,分完业务员的提成后,最后公司几乎不赚钱。
还有一家贸易公司,业务员为了冲销售额,接了一单几乎没利润的出口业务。
表面上销售额冲高了,实际上公司为这单付出的人工、沟通、售后成本反而亏钱。
这些情况在外贸圈非常普遍—,当提成口径和公司盈利不一致的时候,这样的提成模式就是不可持续的。
而一个合理的、健康的提成模式,首要标准就是公司和员工都满意,且可以持续。
外贸业务员提成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四种:
1. 按销售额提成
-
优点:简单直观,激励效果快。
-
缺点:只看金额,不看利润,容易赔本冲业绩。
这种模式适合毛利率稳定、需要快速做大规模的公司。
2. 按毛利提成
-
优点:兼顾金额与成本,防止亏本单。
-
缺点:忽略运营、管理等间接成本,可能账面赚钱但实际亏钱。
这种模式适合毛利差异大、议价空间多的行业。
3. 按净利润提成
-
优点:绑定公司真实盈利,利益高度一致。
-
缺点:核算复杂,发放周期长;费用分摊不透明会引发争议。
这种模式适合财务透明、追求长期稳健发展的企业。
4. 混合模式(销售额+毛利/净利双考核)
-
优点:既有规模压力,又有利润约束。
-
缺点:规则复杂,沟通成本高。
这种模式适合:产品结构多元化的企业。
到底哪种才是最优解?
自然是要看你的公司符合哪类企业。
我觉得如果公司财务透明、成本核算标准统一,净利提成是最优解。
因为它能让业务员天然关注报价、自动参与成本控制,公司的赚钱能力和业务员的收入形成正向绑定。
如果暂时达不到条件,可以先用毛利提成+达标奖金过渡,避免业务员为了业绩接亏本单,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利润思维。
不过,我们公司不是以上任何一种提成模式,用的是一种“伪净利润”模式。即净利润公式中减去税,公司承担税,净利 = 毛利 – 人工、办公、差旅、(税)。
比如卫生巾项目:
#小程序://苔丝礼品/weh4aHVxScVU3Rn
为什么要这么算,是根据项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所以,很多东西并不是固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保证你不陷入窠臼。
外贸业务员和公司,看似是雇佣关系,本质上也是合作关系。
只有利益一致,合作才能长久,才能一起做大蛋糕、分好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