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朋友圈的祝福,掩盖不了老师的苦

朋友圈里到处是“老师您辛苦了”。
在一片感恩的声音之下,真相却和节日的仪式感背道而驰。
近些年,教师自杀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安徽一位43岁的小学老师,因为惩戒学生的问题与家长冲突,选择了自杀。
还有一位年仅23岁的女教师,留下遗书说“当小学老师太难,像进了牢笼”,然后从教学楼一跃而下。
这些新闻读来让人刺痛,却并不意外。
很多人以为老师的工作是“上课、批改作业、放假”,事实却远比这复杂。
我不是老师,但能体会到他们(特别是班主任)被各种打卡、汇报、检查、表格困住的感受。
即便在寒暑假,班主任仍要天天打卡,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在线批改,工作群更是24小时待命。
老师们常调侃自己不是教书匠,而是打卡员、填表员和信息搬运工。
在学校、家长和教育制度的三重压力下,老师们实在太辛苦了。
02
过去,老师在学生面前代表着权威;现在,对着那些狗屁不懂的学生,连一句重话都不敢说。
学生犯错,老师想要批评都要三思,因为随时可能被家长投诉为“言语伤害”。
惩戒的边界模糊,老师常常如履薄冰。
于是,很多老师干脆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至于学生能否成长,那是家长的事。
更讽刺的是,家长投诉教师的通道随时敞开,教师投诉家长却没有任何公开渠道。
我常常纳闷,教师不是教育系统的自己人吗?为什么对自己人如此刻薄,连最基本的申诉和心理疏导机制都没有?
于是,老师的情绪只能压抑在心底,而社会舆论往往第一时间把矛头对准老师。
出现问题时,先质疑教师,而不是先调查真相。
最终,教师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群体。
03
为什么老师的处境越来越难?
我认为有几个深层原因:
文化的极端化:
传统社会的“师道尊严”曾让老师高高在上,但一旦崩塌,尊与贬之间没有中间地带。
“西方经验”的皮毛化模仿:
只学会了“尊重小孩”,却没学到制度性的边界和责任。
结果,“尊重”沦为纵容,老师成了无权无责的背锅人。
管理的形式化:
数字化工具没有提高效率,反而放大了琐碎。老师成了行政机器的零件。
社会的功利化:
家长只看分数,学校只看指标,舆论只看噱头,教育真正的价值被边缘化。
04
教师只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不该被神化,也不该被贬低。
他们不是圣人,更不该是替罪羊。
真正的尊重,不是朋友圈里一句“老师您辛苦了”,而是给他们必要的尊严、减少无意义的负担,理解他们的辛苦与压力。
教育的进步,不是把老师推到祭坛或刑台,而是让他们能安心地教书育人。唯有如此,教师节才真正有意义。
朋友圈的祝福再多,不如替老师删掉一个打卡软件。
无论如何,还是希望老师们的生活中多点开心,而不是只有在教师节这天才快乐。
今天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