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把中国的“迷信”和“玄学”,在国外合法变现

01

今天这篇文章,我只是想表明一个态度:

无论卷成啥样,市场从来不缺赚钱的路子,缺的是发现赚钱的眼睛。

而你是否能发现这些路子,取决于你对世界的认知、对市场的认知、对消费者的认知,以及对人性的认知。

去 TikTok 上随便刷一刷,会发现:#crystals 类目播放量早已突破百亿。

Instagram 上,“Crystals”标签的浏览量也超过了 62亿次。

很多中国人嗤之以鼻的风水手串、水晶石、草药香包,在欧美却成了:

“spiritual jewelry”(灵性能量饰品)

healing sachet”(疗愈香囊)

“chakra aligner”(脉轮调节器)

你看不上的“迷信”,以及在国内不能大张旗鼓宣传、甚至被禁止的玄学产品,在西方人眼中却带着一层东方神秘力量的滤镜,而且愿意高价买单,买得理直气壮,买得虔诚无比。

你看,产品没变,是讲故事的人换了一群听众,这么一换,局面一下子打开了。

再比如拔火罐。

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菲尔普斯比赛,感叹“飞鱼果然是飞鱼”的时候,外媒却把镜头聚焦在他背上的一堆红圈圈上。


如果在中国你看到某个运动员身上的拔罐痕迹,肯定没有媒体大张旗鼓地报告。

这就是中西之间文化认知的错位,也是你我之间看见与看不见的分水岭。

02

赚钱这件事,很多时候跟努力没啥关系,跟你上了多少培训课也没啥关系。

有些人总是上蹿下跳、各种拜访高人,各种知识付费在找项目和风口,其实,风口和项目一直在哪里,关键是你能不能看到。

真正能发现赚钱机会的人,往往有四层认知:

第一层,对世界的认知。

你要知道,不同文化对“禁忌”与“合法”的定义天差地别。

在中国不能大张旗鼓讲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玄学的风水,在欧美是灵性信仰;

中药在国内被很多人鄙视,认为那是没有过双盲测试的“偏方”,在国外相当大的人群中,成了天然疗愈的象征。

第二层,是对市场的认知。

市场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平台、文化、审美、算法的集合体。

TikTok 喜欢视觉疗愈、动线流畅;

Instagram 偏爱干净、留白、充满情绪感的图文;

Etsy 拥抱手工、自然、神秘主义;

Amazon 更适合精准搜索与关键词转化。

同一个产品,不同的叙事方式,结果可以相差十倍。

你不懂平台逻辑,流量就与你无缘。

第三层,是对消费者的认知。

人从来不是逻辑动物,人是会包装逻辑的情绪动物。

让消费者相信“我需要它”,比“我真的需要它”更容易促成下单。

那些草药香包、转运手串、艾灸膏贴能卖出去,不是因为它治病比西医药效好,而是因为它承载了“疗愈我、陪伴我、许愿给我”的情绪锚点。

第四层,是对人性的认知。

焦虑的人最爱玄学。
失控的人最爱仪式感。

泡澡、冥想、排毒、刮痧、净化磁场……这些词汇的共同作用是,给一个漂浮的灵魂制造掌控感的幻觉。

疫情之后,全球灵性消费全面上涨,水晶、泡脚包、中药护肤爆卖不是偶然。

不是产品变好了,是焦虑变多了。

贩卖焦虑可耻,但是,为人们的焦虑提供一个疏解的途径,并把这个途径推到市场,是利人利己的活儿。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