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我家的这俩英语烂尾娃

01
前段时间带娃去美国旅行,本想着让他们见见世面,练练口语,没想到却让这俩国内的“英语尖子”一落地就原形毕露了。
有一天在加州的一家餐馆让他们去点餐,店员很正常地问了句:“Hi there! What can I get for you today?”
他俩瞪着愚蠢而清澈的眼睛,一脸懵逼,大脑瞬间宕机。
要知道,他们从3年级开始学英语,这也学了好几年了,而且英语成绩在班里一直很靠前的优等生,但就这么一句再普通不过的问句,他们竟然听不懂,也不会回答,被native speaker一句话就打回了原型。
我当时没说什么,但心里“咯噔”了一下,学这么久的英语有啥用啊。
回到车上,我问他们怎么回事,怎么连这么简单的对话都听不懂。
他们倒是振振有词,说这些人说的话和他们平时听力练习的不一样,语速太快了,而且发音也不清楚。
我听了心里有点捉急。
说实在话,我娃不是那种混日子的学生,平时刷听力题做得很认真,考试也没拉过分。
现在看来,他听得懂的不是英语,而是听力题用的英语,一旦到了实际应用场景,马上挂。
说白了,他们根本没学会怎么用这门语言去沟通。
而任何一种语言,若失去了沟通交流的功能,那也没啥好学了。
后来,我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多接触一些真实场景,比如去酒店前台办理入住、去超市买东西、去前台换零钱,甚至点个餐,都让他们自己去说。
起初他们紧张得不得了,但慢慢地,居然有点习惯了。
我以为他俩进步了,没想到他们没啥进步,而是得意地告诉我,说他们总结出一个“小窍门”。
我问啥窍门,妞妞说,其实根本不用练什么完整口语,把关键词说清楚,对方就懂你要干嘛了。
臭臭表示认同。
我还没来得发表意见,臭他又接着说了一句:
“就像考试听力也是这样,听不懂全部没关系,只要抓住关键词就能选对答案。”
听到这句话,我真的是内心草泥马奔腾啊。
应试教育对他们的深度改造如此成功,居然让他们在真实世界里都在下意识地“做选择题”。
他们已经习惯把语言当作完成任务的工具:考试能得高分,点餐能下单,就算成功,至于表达、沟通、共情……那是锦上添花,不考试就不重要。
所以,在他们眼里,说英语更像一种技巧,连工具都算不上。
最糟糕的事,即便我指出来问题,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这样。
回想过去的几年,天天学,周周有作业,节假日还有补习班,最后换来的是,到了美国后,点一杯饮料都要我在旁边当翻译。
02
我们的英语课堂到底是在学什么?
我们是不是集体掉进了一个巨大的幻觉里?
其实也不能怪孩子,更不能只怪老师,是整个教育体系设计成了这个样子:
高考英语150分,听力占30分,口语不计分。也就是说,120分是靠不开口的那部分拿下来的。
孩子或许知道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但现实告诉他说得再好也不给分。既然如此,他自然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开口上。
老师也清楚这个问题,但他们同样被分数压着走。万一认真教口语耽误了刷题效率,家长第一个来找学校算账。
没办法,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高考就是那一条路,不按规则来,就只能被淘汰。
于是,他们一边用本能逃离真实语言训练,一边又不得不继续苦学这门被阉割了沟通能力的语言。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我没办法替孩子改变这个游戏的规则,但我会告诉他:
你必须参与这场游戏,但你不能完全被游戏规则绑架,英语的终点不是考场,是世界。学英语的目的也不在于你是否能得考出高分,是你能不能用它理解别人,说出自己。
如果你也有孩子,也正处在学英语的阶段,也许你该问问自己:你希望他能考高分,还是希望他能在人群中开口自如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如果我们是为了在答题卡上圈出正确答案,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一种语言最基本的听说功能,那真的是很悲哀的事。
这不是我的孩的困境,而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共同面对的教育陷阱。
有幸在这个夏天,带他去了一趟美国,让他们知道了学语言是为了什么。
希望他们未来回头看,会明白那年夏天不是失败的起点,而是一个更真实、更辽阔世界的大门被轻轻推开。
其实,对不出国的人来说,不懂英语也不要紧,我们的AI鼠标也能帮你解决问题哈!
今天就酱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