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当印度公司开始在广交会摆摊卖货

01

今年的广交会,我观察到了两件事。

1、印度卖家来了。

过去在广交会的进口区,常见的是土耳其、韩国的展商。

但今年,印度人也来参展了

我们一直认为他们是买家,是贸易商,但这次,他们不是来买东西,而是卖东西的。

为什么来?

因为他们也看到了,广交会的客流结构变了

现在的买家,大部分来自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地区的买家有一些特征:

  • 订单小,体量低,对价格极度敏感;

  • 对品牌没有执念,只要功能够用、价格合适;

  • 喜欢谈MOQ、问交期、砍价直接;

而这些,恰恰是印度企业能handle的。。

他们语言能力强、产品成本低、接受小单试单、价格灵活、心理预期务实。

可以说,印度企业的所有标签,正好对标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核心需求。

而此时的中国企业,还在琢磨怎么卷品牌、做ODM、搞产业升级

如果让很多印度人过来摆摊,结果就是他们会用一口流利的咖喱味英文,把我们政府花大价钱引来的流量客户带走。

02

大品牌区冷清了。

以前,大品牌是广交会的门面,是核心展位的C位。

人流如织、媒体采访、气氛热烈,布展百万不是问题。

但今年,我看到的,是冷清。

家电的品牌区都在二楼,我去逛了一圈,没什么人流,反而是一楼那些展位简陋、没什么名气的小工厂,摊位前围满了买家。

这届广交会的体感,很割裂。

有人说:“人超多”;
也有人说:“根本没人”。

其实人是有的,这是买家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大家的体感很不同,有点类似小马过河的感觉。

大品牌参展,是为了找门当户对的客户,他们的产品品牌溢价严重。

但今年来的买家,多是为了压价格、抢性价比;

结果就是价值体系错位

两个世界的人,在同一个展会现场,完美错过。

大品牌区,如同高端西餐厅;

而来吃饭的客户,全涌向了街头快餐摊。

03

广交会是中国政府动用最多外交资源的展会之一。我们把亚非拉买家一个个请进来。

但问题在于:如果未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来“摆摊”,其结果就是,流量是我们给的,鱼却是别人捞走的。

对中国外贸人来说,这是一次严峻的信号。

如果你你要的是价值认可渠道质量品牌调性匹配,下面这批展会,或许会适合你。

一、消费电子 / 智能硬件 / AI 终端类

  • CES(美国·拉斯维加斯)

  • IFA(德国·柏林)

  • MWC(西班牙·巴塞罗那 / 上海 / 洛杉矶)

  • Gitex Global(阿联酋·迪拜)

  • Computex(中国台湾·台北)

二、家电 / 家居 / 建材 / 卫浴类

  • Salone del Mobile / 米兰国际家具展(意大利)

  • Ambiente / 法兰克福国际消费品展(德国)

  • ISH / 国际暖通卫浴展(德国)

  • Interzum / 国际家具配件展(德国)

  • KBIS / 美国厨卫展(拉斯维加斯)

三、新能源 / 储能 / 电池 / 电动车配套类

  • Intersolar Europe(德国·慕尼黑)

  • The Battery Show Europe(德国·斯图加特)

  • The Battery Show USA(美国·密歇根)

  • Solar Power International / RE+(美国·加州)

  • EVS / 世界电动车大会(全球轮办)

四、汽车零部件 / 智能网联类

  • Automechanika Frankfurt(德国)

  • IAA Mobility(德国·慕尼黑)

  • Automotive World(日本·东京)

  • Equip Auto(法国·巴黎)

  • EV Tech Expo(美国 / 欧洲)

五、医疗 / 健康 / 美容器械类

  • MEDICA(德国·杜塞尔多夫)

  • CMEF(中国·上海/深圳)

  • COSMOPROF Bologna(意大利)

  • Arab Health(阿联酋·迪拜)

  • FIME(美国·迈阿密)

六、设计 / 潮流生活 / 礼品文创类

  • Maison&Objet(法国·巴黎)

  • Tokyo Gift Show(日本·东京)

  • NY NOW(美国·纽约)

  • Top Drawer(英国·伦敦)

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对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不至于被时代裹挟,被他人裹挟。

今天就酱紫吧。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