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在欧洲开公司两年,被当地的人和规则教训了好几次

01

前几年,我看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走向,决定在欧洲设立公司。

原以为最大的挑战会是市场、客户和语言,后来才发现, 对于一个适应了国内规则的人来说,最难适应的是当地那套全新的规则。

那边的制度、文化、工作方式,甚至发工资的节奏,一切都和中国完全不同。

这两年,我们在欧洲的公司正常运营,但也经历过不少被制度“教育”的时刻。有些瞬间让人无奈,有些教训让人清醒。

今天,我想讲讲这些亲眼见到、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一、从发工资开始的文化冲击。

在中国,很多公司要到10号、甚至月底才发上个月的工资。

这就意味着有些人工作两个月,才能拿到第一个月的薪水。

而在欧洲公司通常是提前发工资

我们公司当月15号发本月工资,也就是说,员工提前半个月拿到钱。

有一次我我忘记是啥原因了,工资晚发了一天。结果会计直接发信息给我:“如果再有下次,我就不干了。”

那一刻我意识到,迟发一天,不是“体谅一下”,而是“违约”。

在中国,很多时候关系大于契约

在欧洲,契约就是关系

二、被税务制度上了一课。

前段时间我和助手去欧洲出差,顺带从国内带了30个AI语音鼠标到欧洲办公室。(一个人免费行李额的上限是15个鼠标。)

原本是想着方便,如果有客户需要样品,就能直接从欧洲办公室寄出。

两周前,一个英国客户要十个样品,我让那边的员工寄过去。结果财务坚决反对:

“做不到。”

理由很简单:这些鼠标没有进口记录,也没有采购凭证。

换句话说,我没有在欧盟系统登记这些货的来源,以公司的名义寄样品,就是不合规操作。

我问:“那以个人名义寄可以吗?”

会计反问我:“这是公司的业务,为什么要算到个人头上?再说了,超过150欧就要报税,谁来交税?账怎么做?”

他们的逻辑很清晰,一码归一码。

没有凭证就是风险,没有记录就是逃税。

反过来,如果一个欧洲客户带了30个普通产品的样品到中国,请我帮忙寄到他在东南亚的一些联络人或公司。

这件事无论是对中国企业或者个人来说,都易如反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这样一件在中国稀松平常的事,到了欧盟却行不通。

最后没办法,我们还是从中国重新寄了。

02

前几天,客户告诉我,他们当地有五家中资企业因为税务问题被强制注销。

原因只有一个:偷税漏税。

看来,国人养成的习惯,到哪里都不太容易改掉。

在中国,效率是第一要义;
在欧洲,透明是第一原则。

在欧洲,规则是底线,他们宁可慢,也要合法。

绝大多数企业宁可损失一单生意,也不能让账上出现模糊地带。

然而,国内很多企业习惯先做起来,再补手续,因为在瞬息变化的市场里,速度等于生存。

所以,

在中国,不合规是一种经验;
在欧洲,不合规是一种罪。

两种逻辑都没错,只是出发点不同。

前者依赖弹性与人情,后

者依赖制度与信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公司在欧洲水土不服。

论做生意,中国人的能力和精明无人能出其右。如果最后输了,那一定是输在了规则,而不是市场。

我慢慢明白,在一个成熟的制度社会里,规则不再是用来限制人,而是用来保护人的。

欧洲的规则让人窒息,却让秩序稳定;
中国的灵活让人自由,却让信任稀缺。

写在最后: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出海面对的是市场,其实是文明层级的差异。

当一家中国公司想真正扎根欧洲,它不仅是在适应商业环境,更是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规则

大胆判断一下,未来在欧盟和美国有公司的中国企业,会活得稍微容易一些。

如果在当地有自己的品牌,那就更靠谱了。

前提是,得入乡随俗。

我说过很多话,有些人听进去了,有些人只是看看。

贴一个聊天截图。

我自己说的话,自然自己会照着做。

从2023年到6月到2025年6月,我看到了一个新能源电站从设想变成现实。

我有了自己的海外公司,海外仓。

这位会员参加完2023年6月的线下聚会后,决定深耕南美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走了,但她坚持了下来,于是有了两年后1700万的业绩。

所以,知道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社会,更多的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还是希望大家别空想,多干活。

今天就酱紫吧。

10.26 线下分享已经放到福利仓,大家可以去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