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文章

在广交会,长着中国脸是一种“原罪”

01

参加广交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境外采购商证。

根据官方规定,只有:

持有国外护照、港澳回乡证、台胞证、华侨身份有效证件(中国护照+境外永久居留证/签证)或中国护照+一年以上境外工作签证的人才能办理。

某种程度上说,能佩戴这张证的外国人,未必100%是做外贸的。

他们靠着天然优势,凭借身份优势申请到境外采购证,靠这张证在广交会期间带人进去赚点钱。

但是,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佩戴着境外采购证,那几乎客户100%断定,他就是做外贸的。

特别是那种佩戴者条形码类型的境外采购商,这张证件本身就是一张老外贸人的身份背书。

早些年我都是佩戴展商的证去参展,后来为了便利,办了一张境外采购商的证,从此就不用年年办新证了。

我已经连续八年没有换过证,每年戴着境外采购商的证件去广交会,去为不同国家的客户挑选产品、谈价格、要资料。

老外贸都知道,我这种角色早已在国际贸易链条里成为常态。

但我发现只要你长着一张中国脸,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有些中国参展商永远是语气生硬,态度倨傲,冷言冷语。

若听到我说是帮国外客户找产品,有些参展商立马开启查户口模式:

  • 你是哪里的?

  • 你们公司哪里的?

  • 你们客户哪里的

  • 客户公司名字叫什么?

 

这种查户口一样的反问,让人非常反感。

这些人以为自己很聪明,觉得能防住同行不来套价格,但其实他们连客户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都没有搞明白,把很多优质客户和实实在在的的订单拒之门外了。

说实在话,我每次去广交会,都是带着100%的实单去的。

很多时候,选好供应商之后,在给客户发邮件同时会抄送给供应商,这样客户后续就能直接跟供应商联系,我就可以退出了。

换句话说,我认可了哪家供应商,哪家供应商接下来就能和国外客户直接取得联系,并得到我的背书。

为啥我不跟进而是让客户跟进?

那是因为我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除非那个产品刚好是我懂的,已经在我的供应链之内。

在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涉及到和老外扯上关系,都会发现有种奇怪的现象:中国人只骗中国人,中国人只歧视中国人,诚不我欺。

02

我自己也常年在国外参展。

在展位上经常会遇到中国人,有些是留学生来陪同、有些是其他展商逛馆、也有外贸公司前来探产品。

只要他们愿意停下来问,我从不拒绝介绍。

因为我知道,生意永远不是线性的。

你以为无关的人,说不定就是下一个转介绍者。

他今天不买,不代表他以后不买;

他不做这行,不代表他没有朋友做这行。

我曾好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一个看似路人的中国观展者,试用过我们的产品后成了回头客,或者转身就把产品介绍给他的朋友,朋友最终成了客户。

所以,我从不高看外国人,也不低看国人。

只看这个人有没有认真了解产品,有没有沟通意愿,有没有可能性。

反观那些对中国人查户口的展商,无时无刻在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一是认知不够,对客户画像看不清楚,只简单粗暴地认为老外的面孔是客户,中国人的面孔是竞争敌手。

二是格局太小,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至于当外界的机会来了,他们也熟视无睹。

很多外贸订单,特别是外贸大单背后的的操盘手,都是中国人。

他们不知道一个中国面孔、戴着外商采购证的人,背后代表的是哪个年采购千万美金的公司;

他们不知道一个穿着普通的观展者,手里是否攥着几个欧洲品牌的选品预算;

他们更不知道,自己的冷漠态度,已经当场把他踢出了合作池。

讲真,在一个展馆有几十家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参展商对主动上门咨询的老外贸恶语相向、冷言冷语,这样的企业能活下来,运气成分很大。

外贸生意的世界很大,但展位很小。

我从不指望每个展商都热情招呼,但至少,希望大家能放平心态,不要崇洋媚外,不要因为对方是中国人就默认他没有价值。

生意的本质,从来不是提防别人,而是成就彼此。

顺便说一下,对我热情的参展商有三类:

1.外贸菜鸟,一看就是刚入行的;

2.外贸老鸟,或者公司老板;

3.认出我是Tess的人。

今天就这样吧。

10.26,Tess外贸Club线下聚会,东莞见!
第一位分享嘉宾分享内容:这个SOHO比我强
第二位分享嘉宾分享内容:她用大家都知道的AI,在卷到飞起的行业杀出一条血路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